引言
  会计是企业经营过程、经营成果和发展决策的信息来源和判断的数据基础,没有翔实、准确的会计统计数据,就无法判定企业经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会计工作的统一规则,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企业管理和纵横向会计信息比较与沟通的基本准则。因此,会计和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经营和国家的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基本框架上反映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1.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1.1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1.2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1.3体现了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适应我国的国情,在关联交易、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政府补助等业务的会计处理上保持了中国特色。
  1.4法规体系一致。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其他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趋于一致,彻底改变了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陆续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出现的会计准则相互冲突的不利局面,从而使会计准则体系内的各会计准则之间达到协调一致。
  1.5在新业务方面有所突破。新准则制定了规范金融工具、保险合同等新业务的会计准则,并在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计量上有了重大突破。
  1.6增强了相关性。历史成本不再是惟一的主要计量属性。由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数量不足、涵盖面较小、可操作性较差、信息披露的广度不够以及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等问题,所以新准则首次比较全面地导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的影响
  所谓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的影响,主要是指对我国企业在境外的融资行为的影响,由于原企业会计准则还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差距较大,不利于国际经济合作中会计信息的沟通,尤其是对我国企业在境外融资行为有许多不利影响。新准则完全抹去了原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的计划经济原则,对原准则的会计目标进行了根本的变革。这种变革,标示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育成熟,可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实现了国际趋同并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对于今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外进行投融资等方面都十分有利。通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融资文件等均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提高了国际融资的效率,同时降低了财务信息报告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
  3.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3.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比如,按照已经公布的年报估计,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将可使整体股东权益上升15%左右。所以,可能会出现股市上涨而市盈率和市净率不升反降的极端情况。市场分析家如果再依赖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股市是否出现泡沫、是否过高,尤其在公司相互持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会发生非常大的问题。
  有些上市公司在实行新会计准则以后,其净利润和净资产可能会像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可以说,对于某些资产占用形式主要为金融性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有多大,他们的净利润和净资产的波动就有多大。这其实是对此类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波动幅度加大意味着风险加大。因此,此类公司的管理者为了稳定经营业绩,必然会大量使用股指期货和利率期货等金融期货衍生产品来管理风险,由此又导致对金融期货产品的需求剧增。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并促使企业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国有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其实这种融资也不能称其为融资,而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残余,等、靠、要的表现。由于没有其它融资渠道,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很不合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
  3.2公允价值的引入可能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影响资本结构。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表面上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相关性而实际上更具真实性、可靠性。表面上,公允价值计量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首先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融资时不但要考查资产与负债的合理性,还要考查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对融资后的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必须合理掌控,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应充分关注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5限度地减少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4.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量方法进行了变革,彻底改变了原准则不考虑损益而只将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做为一种长期负债来处理,到期或转股时只计算票面金额和应得利息进行支付或转股。
  由于准则规定的变化,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进行综合分析,对于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进行利弊权衡。相对于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有较大的优势,股票发行的风险性相对较高,而可转换债券以债券的形式发行,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转为股票,这种选择权给企业提供了避开融资风险的机会。而普通债券则没有转换选择权,对投资者和企业都没有较好的吸引力。通过分析可转换公司债券对每股收益指标的影响,可以正确判断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权衡利弊,找到a1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对于规模较大、负债率不太高、流通股比例不大、经营比较稳定且具有一定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而言,可转债融资比配股、增发新股更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
  结语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现的这些的诸多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们代表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不断改革的方向,其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也是逐渐显现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正视会计准则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正确解读新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减少企业的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