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权交易基金“胎动”,交易基金孕育加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国内期权工具还未推出的情况下,但围绕这一工具构建投资组合、设计产品甚至打造期权交易基金已在如火如荼开展。特别是随着国内期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家交易所期权仿真交易的推进,期权交易基金孕育加速。
  近日在上海东亚期货举办的“对冲基金期权投资沙龙”上,现在美国市场任独立期权交易员的蒋希华表示,他的交易团队近期将到国内考察,希望能在国内即将推出的期权市场有所作为。蒋希华2006年加盟Parallax波动率对冲基金,任量化团队高级总监、投资组合经理人及风险管理总监。
  “我们希望在做市、自营策略、投资交易等方面与国内同行进行合作,为此我们的团队会增加两到三名交易员和风控人员。”蒋希华说。
  无独有偶,在日前期货日报参与协办的“全球衍生品市场投资交流合作会”上,来自海外的CTA基金在期权交易及策略应用上也纷纷向内地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不少机构表示可以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
  期权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左右逢源”的对冲效果。凭借期权、期货以及标的资产等工具构造套利组合,可以带来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利润,这让不少基金团队对期权青睐有加。
  期权作为更专业的投资工具,国内不少资管机构也在加强对其研究。据了解,目前不少公司专门派出人员到海外市场进行集中实操训练,从海外引进期权投资核心岗位人才的公司更不在少数,甚至一些更为直接的合作也在悄悄进行。上海东亚期货举办的“对冲基金期权投资沙龙”,就意在孵化中国内地首只期权对冲基金。
  传统的期货套利主要包括跨期、跨市、跨品种套利等,而期权对冲交易策略中,最常见的则是波动率套利。与简单的期权交易不同,期权套利对冲意味着要更快地捕捉稍纵即逝的价差机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期权的对冲套利在国外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广泛接受。据介绍,美国投资者对波动率基金的接受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0年科技泡沫的时候,部分波动率基金表现亮眼,但投资者对之接受有限。二是2003—2006年,股票波动率创下历史新低,波动率基金的表现不如大市,波动率基金发展缓慢。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股市波动率达到了历史高点,很多波动率基金大放异彩,投资者对波动率基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相关投资也显着增加。
  “许多期权策略仅仅强调行情发展的速度,而不注重行情的走势和方向,真正的期权交易者功力反映在对波动率的掌握上,根据波动率的定价偏差来建立价差交易头寸,要具备敏锐的速度感。”蒋希华解释说,国内目前的期权策略培训以判断市场方向的居多,对波动率套利培训的“短板”亟待补齐。
  “机构作为更成熟的市场参与者,其参与期权有利于加速市场培育,对于国外的机构,我们不能抱着怕亏钱的心态,一开始就将其拒之门外。经验表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QFII是市场成熟的催化剂。”一位证券业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