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广州市审计局审出该市有五家国企财务造假,牵涉上百亿的资金。据报告可知,所有预算的项目中有5.7%的项目执行率不足一半,其中甚至有近半执行率为0。报告一经公布,当即引起了众多媒体以及民众的关注,一时间,舆论四起、责问不断。
  此次广州市审计在核查数据的过程中查出上百亿的“问题资金”,牵涉了多个项目,也激起了大众对于腐败风气的不满情绪。而大多数网民都在评论时都是紧盯着“国企”,留言主要是类似“看到国企两个字,呵呵”的嘲讽。
  什么是财务造假?
  该事件的的关键字是国企和财务造假,而多数网民则只是聚焦于“国企”本身进行讨论、批判,对于网友的做法,高顿研究院的研究员Leno认为这样探讨的重心难免出现偏移。他认为,在探讨这个事件之前,应该先对财务造假的概念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关于财务造假的定义,简而概之,则是指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做账时利用会计法规和准则的漏洞,甚至不惜捏造事实,制作出不可作为企业财务现状依据的无效财务数据。
  之所以强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还在于其与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是企业所有经营业务与决策的凭证与基础,假若财务数据出错,甚至是出现类似该事件的造假现象,则企业的真实财务现状无法得到准确的反应,这将对该企业后续发展所需制定的相关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财务造假是一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不管是虚构利润,还是利用政策存在的缺陷人为调节资产收益,这些虚报财务数据的方式都属于财务造假的范围。财务造假的行为将使得会计数据变得失真且不可靠,且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长期如此,更会助长腐败的不正风。
  到底是什么滋生了国企财务造假的腐败?
  该起国企财务造假现象并不是首例造假事件,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国企财务造假”,就会发现类似的事件报道年年都有,所以,国企财务造假虽然是一个大事件,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就不禁引人发问,到底是什么滋生了国企财务造假的腐败?
  企业出现财务造假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是财务造假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三者相比而言,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明显属于内因,按理舆论的导向也应将矛头指向这项内因,但是评论区大多数留言的重点主要在于“犯罪处死,财产没收”就可以杜绝这一现象了,从言论导向看,群众似乎把国企财务造假腐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监管力度还不够。
  近年,国企类似财务造假的违规违纪现象并不少见,类似国企偷税漏税、财务数据失真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财务方面监管的力度的确有待提高。但对于一些类似“财务监管弱化”的评论则显得过于严重,Leno认为,如果硬将财务造假事件的原因都归咎于财务监督力量的不足,也显得较为片面。
  国企财务造假是在给国企改革“打脸”?
  加强监督力度对于减少财务造假这类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看,国企改革方案的出台后,类似财务造假的问题应该得到缓解。但此次财务造假问题恰恰在国企改革方案颁布后不久,有网友则认为这表明关于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提及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所以,国企财务造假是在给国企改革“打脸”吗?
  国企改革是近日才颁发的文件,文件中提到的诸如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点完善,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有待落实、强化等问题,都是今后国企改革的重点。正是因为有问题,才需要改革,目前曝出的国企财务造假也属于这些问题的一项,需要通过国企改革来进行完善。
  目前,国企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会有很多诸如国企财务造假的事件被曝光,而对这些事件的督查、处理工作都将在国企改革史上留下里程碑的作用。因此,Leno认为,这与其认为是在给国企改革“打脸”,倒不如认为是国企改革正在发挥着作用。相信这次国企造假事件的严查只是一个开始,将来会有更大的改善。
  官方通报数据时为何“不点名”?
  对于此次国企财务造假事件,显然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归集于财务监督力不足,且审计局查出巨额问题资金,也正是监管程序发挥作用的表现。但网友在肯定审计局“查得好”的同时,也对其此次不在报告里大量公布问题企业的名称的做法表示不解。该报告中,大多相关企业在被公布造假数据时均以“某集团”、“个别企业”这类代称的形式被概括,而官方给出的解释则是“参考了上级审计部门的做法”。
  对比以往两年“一个不落的点名”做法,此次审计报告“不一一名”的方式的确是不同于寻常。对此,Leno则认为,审计局方不一一点名的考虑,可能一方面是所涉资金数量较大,且项目较多,不便于一一公布;另一方面则是可能是通过这种“不点名”的方式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同时对其他单位起到警示的作用。不管审计局此举用意是什么,严查财务造假都是其宗旨,因此,Leno表示,网友大可不必太“纠结”官方此次“不点名”的做法。
  国企财务造假腐败现象不是短期内才出现的,而其成因也与社会、企业环境、监管制度的力度等息息相关,可以预见,要想缓解、杜绝这类现象,还需要一个相对而言较漫长的过程。
  ▎本文作者Linda,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