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收市后,中国证监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首批扩大试点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新增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
酝酿多时的新三板扩容正式敲定,分别选择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布局,意味着覆盖全国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对于这一看似利好企业的措施,在市场人士看来却充满“非议”。
布局全国场外市场
原“新三板”市场特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成立之初的目的是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统一规范地方场外股票交易市场,定位于为成长性、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股份转让和定向融资服务,促进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
2006年初,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新的股份转让系统,开始试点 “新三板”,挂牌对象主要面向园区高新企业,并规定挂牌企业必须满足存续满两年,主营业务突出,有持续经营的记录,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等条件。
中关村试点启动6年时间以来,挂牌企业达100多家,定向增资总额17.29亿元,培育扶植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但是目前新三板建设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不利于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难以推动我国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跟不上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步伐,难以为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服务。”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胡昌生对本报记者分析,在新三板挂牌的门槛较低,融资功能属于小额定向融资,融资审批程序简单,能很好的服务高新企业,但是经过多年发展,新三板挂牌企业才百十家,相比目前8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的几万家企业,服务的范围太窄,融资总规模更是有限,难以发挥高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为响应市场的呼声,近两年来,监管层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稳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新三板扩容建设,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逐步将条件比较成熟的国家级高新园区纳入新三板试点范围,为试点园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报价转让等服务。
新三板扩大试点后,拟引入国外成熟市场普通运用的做市商制度,将筹划建立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并将制定扩大试点园区的评审方案及具体条件,园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挂牌公司资格认定、风险处置水平均有可能成为重要考核指标。
“从*7扩大的四个试点地区来看,布局建设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意图明显。”中国人民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对本报记者说,新试点地区不仅选择了经济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的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进入试点,说明了监管层有意向全国高科技园区推广新三板建设。
是压力还是动力?
“新三板成立后,拓宽了资本市场服务面,将有利于缓解交易所市场的发行上市压力,稳定市场预期。”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从中关村园区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情况看,6年来挂牌公司100多家,定向增资总额17.29亿元,但公司单次融资规模也只有几千万元,而且在二级市场流动性不高,2011年平均换手率只有2.93%,涉及的资金量有限,对于股票市场不构成资金分流,并不会对A股趋势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是在当前整个A股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证监会的说法受到了市场人士的广泛质疑。
“在市场人气低迷的背景下,如果新三板扩容能给A股带来利好那是天方夜谭。”一位业界资深研究员对本报记者分析称,监管层连续推出的退市新规已经把市场打到了创历史的低点,A股死守在2100点,难有起色,这时再紧接着推出新三板扩容政策无疑又是“落井下石”,扼杀投资者的信心。
上述研究员认为,目前市场环境下扩大新三板试点,对急需寻求增长点的券商来说可能是利好,但是对于目前“失血”严重、饱受打击的主板市场来说,难言是利好消息。
据了解,新三板虽然拟对个人投资者开放,但是条件要求严格,须满足个人证券资产在30万元以上等条件。
新三板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板,未来的新三板应是一个“机构市”,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直接在微博指出。
宏源证券分析师马小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新三板市场潜在规模近7000亿元,对市场将是明显压力,受新三板扩容影响,下周股市开盘可能会再现股市“黑色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