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丽水学院202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业务课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吧~
丽水学院2026年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实际问题。具体包括:理解和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体育实践分析能力,能够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对体育教学、训练及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关注当前体育教育与训练的发展趋势,了解前沿动态。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100分)
  名词解释:共20分
  简答题:共10分
  材料分析题:共30分
  论述题:共40分
  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100分)
  名词解释:共10分
  简答题:共20分
  材料分析题:共30分
  论述题:共40分
  第三部分体育概论(100分)
  名词解释:共10分
  简答题:共20分
  材料分析题:共30分
  论述题:共40分
  三、考查范围
  (一)学校体育学
  1.考查目标
  系统掌握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认识,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具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内容、应用教学方法、组织管理以及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方面的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新理念、策略的掌握程度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2.考查内容
  (1)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①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②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③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④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
  (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①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②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3)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①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②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4)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①体育课程的特点;②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④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
  (5)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①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②体育教学(学习)目标;③体育教学内容。
  (6)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①体育教学方法;②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7)体育教学设计:①体育教学设计概述;②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③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
  (8)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①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
  (9)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③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④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0)体育课教学:①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②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③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11)课外体育活动:①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③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1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②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1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③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3.主要参考书
  《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第3版.
  (二)运动训练学
  1.考查目标
  系统掌握与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考查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员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知识能力及其训练方法的掌握情况。评估考生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以及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方面的应用能力。
  2.考查范围
  (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①运动训练原则及其理论体系;②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③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④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⑤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2)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①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③速度素质及其训练;④耐力素质及其训练;⑤协调素质及其训练;⑥柔韧素质及其训练;⑦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3)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①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②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③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④不同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4)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①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②战术方案的制订;③战术训练的方法与要求;④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与战术特征分析。
  (5)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①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②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与评价;③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问题。
  (6)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①运动员知识能力概述;②运动知识的构成;③运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④运动员知识能力的培养。
  (7)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①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结构;②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③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④多年训练过程中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安排。
  (8)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①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及年度训练计划的类型;②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③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④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9)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①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②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3.主要参考书: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三)体育概论
  1.考查目标
  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评估学生对体育概念的界定、分类和内涵的掌握。掌握体育的功能与目的,检验学生对体育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我国体育目的和目标的认识。认识体育过程与手段,评价学生对体育过程的类型、控制方法,以及体育手段包括身体运动技术和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分析体育科学、文化、体制及发展趋势,测试学生对体育科学的体系、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体制的比较分析,以及从多角度审视体育发展趋势的能力。
  2.考查范围
  (1)体育功能:①体育功能概述;②体育的本质功能;③体育的扩展功能。
  (2)体育目的:①确定我国体育目的的依据;②我国的体育目的与体育目标;③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3)体育过程:①体育过程概述;②体育过程的类型;③体育过程的控制。
  (4)体育手段:①体育手段概述;②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③体育运动项目。
  (5)体育科学:①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②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③体育科学体系。
  (6)体育文化:①体育文化的概念;②体育文化的比较;③体育文化的发展。
  (7)体育体制:①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②体育体制的特点与作用;③中外体育体制的比较;④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8)体育发展趋势:①从人发展的角度审视体育发展趋势;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③从体育全球化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3.主要参考书目:
  《体育概论》.杨文轩,陈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3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