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1000 生物学 (医学院) |
生物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目前聚焦分子、细胞、发育、干细胞、肿瘤、免疫衰老、生物化学与表观生物学;新药物与新材料,组织工程、类器官与器官重建;衰老大健康,器官再生修复、医美与年轻化;生物信息学、组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与智能医学诊疗等研究方向。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成果显著。 医学院新药物与新材料交叉学科依托生物学学位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学术骨干由医学院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已经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交叉学科教学科研团队,旨在培养在前沿医学领域内具备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新药物与新材料学科是以新药物(包括化学、抗体、多肽、细胞和基因药物)与新材料(包括海洋材料、组织工程、类器官与器官重建等)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物学、药学、化学、医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发展,研究解决在发育、细胞生物学,肿瘤和衰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化学生物学、分子影像学、药物设计与合成、纳米材料与药物递送、分子药理与靶向干预、生物医用新材料制备、大数据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
学制:3 年 |
研究方向: 01. 新药物与新材料 02.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03. 发育、成体稳态与疾病 04. 衰老与老年医学 05.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 06. 三维组织工程、类器官与器官重建 07. 生物化学与生理学 08.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 09. 组学大数据与精准医学
鼓励具有生物学,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工程、材料学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计算生物学,公共卫生、医学技术等相关背景的学生开展新药物与新材料交叉学科研究。
|
指导教师:陈亮、丁小雷、张天龙、高正良、陆一鸣、周平主、王美艳、钱其军、苏佳灿、井莹莹、苏笠等正高职称教师;董昕、游兴姬、呼庆勋、谢雨洁、罗凌杰、高娟、刘东东、耿振、苏笠、石业娇等副高职称教师。 |
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6细胞生物学 4. 858生物化学(理工) |
复试科目: 分子生物学 |
1. 本专业在医学院培养,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2. 初试及复试科目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复试由医学院组织。 |
0811J9 智能医学诊疗 (医学院) |
0811J9该交叉专业主要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学位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的学术骨干由医学院和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已经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交叉学科教学科研团队,旨在培养智能医学诊疗领域内具备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该学科主要涉及如下领域:1、系统医学是基于医学、网络科学、控制论、基因组学、统计学习等理论,研究系统医学的最新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临床应用;2、智能医学影像主要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成像和医学图像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检测、诊断,以及相关疾病的机制机理研究;3、智能医学检验主要研究基于微纳加工技术和信息与智能技术的生物活性分子、疾病标志物和药物的快速、标准化医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数据可靠的诊疗依据;4、医用机器人及智能网络化诊疗系统是基于智能控制、先进机器人、神经医学、计算机、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研究外科手术、康复治疗、互联网+诊疗、智能诊疗等新一代诊疗方法、系统、装备及其工程应用。 |
学制:2.5 年 |
研究方向: 01. 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02. 智能可穿戴医用设备 03. 基于生物医药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方法 04. 生物制造与组织器官缺损修复 05. 智能医学影像 06. 智能医学检验07. 脑机接口 08.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9.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0.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指导教师: 卞月珉、杨帮华、刘媛媛、昝鹏、郭帅、宫琴、刘士远、王金武、田应仲、王俭等教授。 |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36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
复试科目: 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及C语言) |
备注:1. 本专业在医学院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 初试及复试科目同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复试由医学院组织。 |
0812J9 智能医学诊疗 (医学院) |
0812J9该交叉专业主要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的学术骨干由医学院和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已经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交叉学科教学科研团队,旨在培养智能医学诊疗领域内具备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该学科主要涉及如下领域:1、智能药物研发主要关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来改进和加速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各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靶点识别与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大规模的生物医学数据(如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以发现新的疾病相关靶点;2)化合物筛选与设计:借助计算化学和分子模拟技术设计新化合物或优化已有化合物的结构,以提高其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3)临床前研究与试验设计:运用AI和大数据分析预测候选药物在动物模型中的疗效和潜在毒性。2、智能医学影像主要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检测、诊断以及相关疾病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主要研究从微观、介观到宏观的多模态、跨尺度智能成像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开发相关设备;2)医学影像智能分析处理:采用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的新技术,结合类脑计算理论,应用于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检查、分析、预测;3)医学影像可视化:研究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医学影像三维建模和可视分析方法,助力临床数据的智能解读与应用。3、智能医学检验主要研究基于微纳加工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生物活性分子、疾病标志物和药物的快速、标准化医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数据可靠的诊疗依据,推动精准医疗与高效诊疗。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智能医学检测新技术及其应用:结合光学、电化学、色谱技术、光导纤维、微流控芯片、纳米探针等分析手段,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生物数据,实现对衰老、神经性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特征小分子、DNA、蛋白质和细胞的智能分析与检测;2)医学检验标准方法构建:重点研究医学检验中生物活性分子、标志物、毒素和药物等检测方法的构建和标准化,特别是基于DNA分子器件、纳米材料以及柔性可穿戴的生物传感检测;3)医学检验智能化:基于医学诊断学与计算机和通信新技术辅助的智能医学检验,实现实时、高通量、微型化、微创、便捷快速、可视化的检测,提供检测数据信号的智能化分析与处理。 |
学制:2.5 年 |
研究方向: 01. 智能药物研发 02. 计算生物学 03. 数据科学与应用 04. 医学影像分析,智能辅助诊断 05. 生物医学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包括算法、模型以及应用软件研发 |
指导教师:卞月珉、骆祥峰、岳晓冬、谢江、武星等教授。 |
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 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 |
备注: 1. 本专业在医学院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 初试及复试科目同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复试面试由医学院组织。 |
0817J9 智能医学诊疗 (医学院) |
0817J9该交叉专业主要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位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的学术骨干由医学院和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已经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交叉学科教学科研团队,旨在培养智能医学诊疗领域内具备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该学科主要涉及如下领域:1、纳米材料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聚焦于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生物成像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内容涉及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毒性评估以及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2、新型纳米显像试剂及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研究主要开发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纳米级显像试剂,以及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如MRI、CT、荧光成像)提升疾病早期检测能力,并实现治疗过程的实时监控。3、纳米光学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检测与医学诊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关注新型纳米光学材料(如金属纳米粒子、上转换发光材料、二维材料)的合成与功能化,并探索其在生物检测、疾病标志物识别、光学成像及治疗中的应用。4、环境能源材料方向研究主要面向环境治理与能源转换的新型纳米材料,重点解决环境污染控制、清洁能源开发及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 |
学制:2.5 年 |
研究方向: 01. 纳米材料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02. 新型纳米显像试剂及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研究 03. 纳米光学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检测与医学诊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04. 环境能源材料 |
指导教师:陈红霞、陈超、谢益骏、张建、王勇等 |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852化工原理 |
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 |
备注:1. 本专业在医学院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 初试及复试科目同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复试面试由医学院组织。 |
100700 药学 (医学院) |
上海大学药学学科瞄准学科前沿方向,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和上海市产业经济重大需求,以药学科学前沿问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上海市重大引才工程,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目前已形成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涵盖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药学二级学科。形成和发展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涉及药物合成、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载体材料与药物递送、心脑血管和肿瘤的分子药理学研究、多肽与材料研发、海洋生物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肿瘤药物靶标发现、中药及天然创新药物开发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为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一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业务精湛、扎实稳进的高素质专业导师队伍;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与国内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 |
学制:3 年 |
研究方向: 01. 药物化学 02. 药剂学 03. 药物分析学 04.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05. 药理学 06. 生药学 07. 临床药学 08. 社会与管理药学 09. 新药物与新材料 10. 新药研究与开发 11. 组织工程与细胞治疗技术 |
指导教师: 张川、胡宏岗、陈亮、丁小雷、陆一鸣、张天龙、高正良、卞月珉、周平主、王美艳、钱其军、苏佳灿、井莹莹、魏彦、苏笠等正高级职称老师;董昕、章越凡、杨剑、于永生、呼庆勋、董霄、谢雨洁、吴言为、胡晓春、王庭芳、孙晓东、刘斯瑶、姜继宗、丛薇、刘心如、徐可、石业娇、何世鹏等副高级职称教师。 |
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64药学基础综合 4. 无 |
复试科目: 药学综合能力 |
备注: 本专业在医学院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