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算师考试之命题深入研究
 
  一、大纲过于简略,参考书有失匹配
  2003年公布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准精算师部分大纲中只有《数学I》、《数学II》和《综合经济基础》略为详细些,而其余六门精算专业的核心课程却没有大纲。其实中国的考生按学科分类不外乎两类:理工类和经济类。理工类的考生对于《数学I》、《数学II》的考试应该是胸有成竹;而经济类考生则会认为对付《综合经济基础》这门课应该游刃有余。尽管如此,还是需要更为详细的考纲,考生确实需要知道他们的数学水准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进入精算这一领域,同时需要知道自己应具备多少经济学素养才有资格学习精算学。这些都是考生决定进入这一领域所必须思考的,否则他的一生可能会因这一时的错误选择而苦不堪言。精算学毕竟涉及到众多学科,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的“胃口”。而其余的六门课在考试公告中仅告诉了考生考题类型、考试时间及考试指定参考书而已,这更加令考生无所适从,初次进入精算领域的考生会这样想:难道要把整本书背下来吗?学过精算学的学生知道,即使把整本书背下来也未必就能通过。那么该如何复习呢?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对于非精算专业的考生而言,而中国的考生恐怕有70%的考生是非精算专业的,这可从中国考生的数量与学习精算专业的人数对比一下即可知道。那么这70%的考生就该摸索两三年才能进入正常的考试状态吗?并且这些考生很容易对精算学产生瞎子摸象般的理解。
 
  二、引言
  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开展中国精算教育以来,已从寥寥数人被派往国外高校或保险公司进修到至今的8千人次参加保监会主办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从南开大学首次开辟精算专业到如今的近二十来所大学或系统地开设精算教育专业或开设精算相关课程,中国的精算教育可谓是如火如荼。原先无人知晓的“精算”一词也显得热门和倍受关注,本来就令人肃然的精算职业也更显荣耀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态势,说明了中国的精算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中国大陆已产生近百名精算师和准精算师,这个数字相当于保险发达的香港地区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才拥有的精算师和准精算师人数。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些成绩背后的问题。我们的精算师与英、美的精算师相比如何?尤其是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何?笔者调查过几个通过中国精算师考试的考生,他们认为通过考试有自己艰苦努力的成份,也有运气成份。由于考试至今仍是全球范围内获得精算师资格的最重要途径,而且我国已经决定以考试作为认可中国精算师的手段,就应该尽*5努力完善考试制度,而考试命题的科学、准确和严谨无疑对选拔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以上精算师考试的试题资料由高顿网校小编为您精心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