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与范围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技资和非政府投资两部分。
  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差异。一般来说,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二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小;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需要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进行。所谓间接调控,就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投资的条件,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所谓直接调控,就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9,直接调节自身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使两者加总起来的总量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第二,调节自身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非政府投资相比较,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技资可以不盈利或低盈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这是政府投资的*9个特点。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二)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保持政府对基础产业的适度投资水平,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增加对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其"乘数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政府投资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无偿拨款。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只有把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专业银行才可能真正实现商业化的经营目标。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因此,财政投融资的范围应受到严格的限制。
  (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发展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从性质上看,既不是商业银行,也不是制定政策的机关,而是执行有关长期性投融资政策的机构,类似开发署的性质。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应由政府预算投资形成。为此,需要在预算上单列一笔政策性投资基金,并把它与经常性预算分开。在政策性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发行长期性建设国债、集中邮政储蓄资金和部分保险性质的基金应占有重要份额。此外,直接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也是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
  从资金来源的性质上讲,预算投资是典型的财政资金,该项资金交由政策性银行使用后,具有了经营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特征,是财政资金的"拟资本化"。
  (三)财政农业投资
  1.政府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
  (1)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2)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3)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
  (4)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5)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2.财政农业技资的重点
  (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2)农业科研、科学技术推广、农户教育
  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内容
  1、财政补贴的性质
  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财政补贴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同属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财政补贴直接影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则很少有这种影响。
  2.财政补贴的内容
  (1)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
  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
  企业亏损补贴与价格补贴都与产品的价格有关,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9,价格补贴直接与市场零售商品有关,而企业亏损补贴主要与工业生产资料有关。第二,价格补贴的直接受益人是居民,企业亏损补贴的直接受益人是相关的企业。第三,价格补贴是在流通环节上的补贴,而企业亏损补贴是在生产环节上的补贴。第四,价格补贴的对象是商品,而企业亏损补贴的对象是企业。
  (2)按补贴的环节分类
  可以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
  属于生产环节补贴的主要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工矿产品价格补贴、生产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属于流通环节补贴的主要有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商业和外贸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属于分配环节补贴的主要有财政贴息和税收支出等。
  属于消费环节补贴的主要有职工副食品补贴等。
  (3)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
  可以分为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
  ①生产补贴是因为某类产品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但其价格偏低,在当前又难以提高,因而需要给生产单位以财政补贴。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财政贴息等。
  ②生活补贴是因为国家实现低工资政策,在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提高以后,为了保证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而给予职工的财政补贴,如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实际上,支付给商业部门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价格补贴,也是为了维持职工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就其实质分析,也属于生活补贴。
  (4)按补贴的内容分类
  这可以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这也是由于财政补贴可能转移,就最终获益者这个角度来划分的。
  现金补贴是补贴接受主体在自身权利之外得到超额收入的那部分财政补贴,即不发生补贴利益转移的那部分财政补贴,一般也把它称之为"明补"。现金补贴使补贴接受主体获得了货币购买力,因而现金补贴的影响可能涉及各种商品的供求上。现金补贴主要有职工副食品补贴等
  实物补贴则是补贴接受主体并未真正获益的财政补贴,是从补贴接受主体手中转移给最终受益者的,即补贴利益发生了转移的那部分财政补贴,一般称之"暗补"O财政补贴是附着在具体的产品之上的,对于实际获益者来说,他享受的方式是以一定量的货币购得了较多的补贴商品,或者是为购买定量的补贴商品,他付出了较少的货币O,实物补贴因附着在某种商品之上,则只能影响到某些具体的商品供求关系。实物补贴则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
  我国财政补贴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且每年反映在国家预算上仅有这两项补贴。
  (二)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实践与改革
  改革财政补贴的对策思考
  (1)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2)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3)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4)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
  (5)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6)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