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销社(商业厅)、民政厅(局):
  近几年来,山西省陵川县供销合作社在支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中,十分重视扶贫工作。他们积极地帮助贫困户治穷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经验很好,现转发各地,供参考。
  附件:发挥供销社职能作用,扶助贫困户治穷致富
  附:发挥供销社职能作用扶助贫困户治穷致富
  (山西省陵川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85年3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3年,我们陵川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社的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发挥供销合作社支援生产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使一部分贫困户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3年来全县供销合作社共扶助贫困户2,083户,先后有1,291户摆脱了贫困,437户成为专业户。1984年扶助的712贫困户,总收入达到25.7万元,户均739.6元,人均172元。比1983年增加了75元。
  一
  我们开展扶贫工作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时干部职工对这一工作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现在的农民承包了土地,政策放宽了,致富的门路多了,扶不扶贫困户关系不大,还有的说:“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是扶持发展商品生产,主要扶助对象是专业户,事情多,担子重,反正只能顾一头,咱还是要先扶专业户,后扶贫困户”。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围绕扶贫问题,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开展了专题讨论使大家认识到,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扶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党的富民政策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因此,扶助贫困户脱贫同扶持专业户致富一样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认识提高后,我们及时地把扶贫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县联社成立了综合服务科,各基层社都有一名副主任负责扶贫工作。近年来,各基层还普遍建立了扶贫档案,并把扶贫工作列为经营责任制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
  在具体工作上,我们主要从指导生产、供应物资、推销产品、关心生活等几个方面给予积极扶助。
  一、订规划,找门路,帮助贫困户开辟生产项目。我们县位于太行山区,境内山多坡广,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商品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抓住这个优势,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引导东部山区的贫困户发展以养殖、采集、种植为主的生产项目;西部丘陵区的贫困户发展以养殖、开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生产项目。在发展生产中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具体帮助贫困户制决脱贫打算,使贫困户立下了治穷的志气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古郊乡昆山、营盘、榆树沟、锡崖沟、松庙等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村村穷、户户穷,户均收入不足100元,1982年以来,古郊供销社按照县联社的扶贫规律,因地制宜,和贫困户共同制定了“阳坡栽红果,阴坡种核桃,松柏植山腰,土豆上山脑”的致富规划,在长远生产上,供销合作社垫付资金7,600元,帮助贫困户购红果树苗34,000蛛,核桃树苗23,000株,杨柳树苗137,000株。在短期生产上,引进优种土豆 8万斤,这些村的贫困户共种土豆500亩,当年生产125万斤,收入翻了一番多,到1984年底,供销合作社帮助新建红果生产基地6个,专业村4个,红果树达到126,400株,总产34万斤,仅营盘村各种林果树户均就达到了1,230株,农副业收入户均1,620元人均360元,全村新购置了91台收音机,60台缝纫机,新建房屋224间,对一些本地缺资源、少门路、没法致富的贫困户,供销社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组织他们到供销社自办的和同乡村企业、“两户”联办的34个厂矿干活。礼义供销社和西伞村联办的草帽加工厂,先后为7个贫困户找到了致富门路,不仅全年可为市场提供草帽4万顶,而且人均收入可达1,600元。
  在扶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中,我们还因人制宜,帮助寻找致富门路。锡崖沟村有三户农民生活十分困难,1982年人均收入都不到50元,供销社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帮助承包了村里的七头毛驴,为本村运输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既解决了山区运输难的问题,又为他们找到致富门路。一年时间这三户社员纯收入达到1,700元,户均566元。为解决运输难的问题,1984年供销社新建二个平车队,3个毛驴队,组织43个贫困户从事马帮运输,全年驮运各种商品122.5万斤,收入53,062元,户均1,234元。
  二、帮资金,供物资,保证贫困户生产需要。为解决贫困户在生产上的困难,我们从资金上、物资上给予优先扶持。1984年共扶持贫困户资金32,500元,担保贷款19,966元,提供仔猪232头,雏鸡64,000只,种羊171只,种兔848只,苗木15万余株,种籽12,000余斤,化肥、农药450吨,中小农具23,600余件。各单位为解决贫困户种树缺种苗,养殖缺饲料等困难,还采取“垫资供货,得利还本,实物租赁”等办法,为贫困户提供各种服务。县供销合作社为扶助贫困山区发展商品生产,先后垫付3万余元周转金,从山西交城县、降县和辽宁等地购优种苹果、红果、红枣苗木131万株,帮助贫困户发展林果生产。马当供销社为扶助贫困户发展养鸡生产,和信用社、畜牧站、专业户联合创办“养鸡协会”,发放扶持周转资金5,600元,供应各种饲料8,000斤,药品32种,租借育雏,饲料配方、鸡病防治、雌雄鸡鉴别等书刊200份,从而使贫困户养鸡发展到14,000只,西河底乡积善大队芦先貌夫妻俩身患先天性呆痴病,生活十分困难,职工杨兔旦自己拿出200元钱,让他作为垫底资金专搞废品收购,1984年纯收入148元,手头有了零花钱。
  三、传信息,教技术,指导贫困生产,为指导贫困户有计划有目的的生产,我们从三个方面提供服务:一是传递信息。在全面调查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的基础上,积极为贫困户传递经济信息。1984年共为贫困户传递信息762条,其中有效信息88条,使贫困户做到了有效生产。横水河乡西石门村农民张堂保在经营中总是见人家干啥他干啥,由于心中无数,盲目生产,产品无销路想富富不了。1984年供销社听说他要把承包的11亩责任田全种党参,就主动登门告诉他市场党参饱和,销路不畅。在供销社指导下,改种大蒜2亩,葵花1亩,树苗2亩,山药旦2亩,年收入达到2,170元,比1983年增加1,10元。二是提供技术,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技术研究、组织科技队伍、成立扶贫技术小组等办法,向贫困户传授技术,帮助贫困户向科学要财富,向技术要效益。六泉乡东双脑村共有红果树18,000余株,过去由于不懂施肥、剪枝、嫁接、喷药等果树管理技术,结果是红果体小,质差,产量逐年下降,群众守着“摇钱树”,就是没钱花。1984年民社技术员崔玉成和六泉供销社职工候龙孩,围绕入冬刮树皮烧枯叶、摘虫茧;入春施肥、剪枝、疏花;座果后喷药、杀虫等技术问题,先后举办七期培训班,受培训的果农120余名,使他们掌握了果树管理技术综合治理红果树的能力,秋后红果产量达到25万斤,比1983年增产10万斤,仅这一项,人均收入210元,成为远近有名的富裕村。三是开发智力,全县各基层社都办起了纳技信息咨询服务处,1984年共回答农民提出的问题达1,200订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42期,培训贫困社员377名;为贫困户订《山西科技报》、《科技参考》、《农家乐》、《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奔小康》、《信息报》、《市场行情》等科技资料18种3,600余册。秦家庄、丈河、潞城等供销社还开设了科技资料借阅专柜,为贫困户学科学提供了方便。
  四、选能人,巧经营,为贫困户推销产品。针对一部分贫困户人手少,力量单,无法到外地推销产品的实际困难,我们在内部选用了30多个能人,走出去给产品找“婆家”,并请在外地的陵川籍工作人员搭“鹊桥”,积极为贫困户的产品找销路。1984年先得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为500余户贫困户推销山药旦160余万斤,茴香4万余斤,五灵籽3万多斤,架杆条80万根。全系统共为贫困户推销滞销产品20多种,价值30余万元。
  五、送温暖、解忧愁,关心贫困户生活。我们在扶持贫困户致富中,对贫困户的生活也积极给予关心和照顾,如潞城乡岭南大队王银保家,两口人,本人有病,生活很困难,供销社主任马海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买了三斤糖登门看望,随后又为老人担保贷款110元,购了参秧100斤,“288"优种鸡30只,送到老王家里,并和村干部协商,由四名社员帮老王种植党参,供销社为帮工社员垫付工资、为照顾他们的生活,还安排分销店营业员负责给担水、送煤、请医抓药、料理家务,从而解决了两位老人的实际困难。
  三
  近年来,我们供销社系统通过扶助贫困户,使各项工作出现了如下新变化:
  一是密切了农商关系。供销社为贫困户排忧解难,贫困户更关心供销社。今年供销社增扩股金时,古郊乡宋秋山,不忘他在生产无钱、致富无门的困难时候,供销社给他扶持资金,担保贷款,发展生产,使他脱贫致富的往事,曾多次到供销社要求入股,只好吸收了他1,000元,1984年,全县新扩股金875,200元,新旧股金达136.2万元,占自有流动资金65%。供销社开展农商联营后,贫困户积极参加,在全县联营的17,797户中,就有贫困户4,300多户。去年,联营额完成540.5万元,双方实现利润41万元。
  二是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去年贫困户向国家交售肥猪1,764头,商品兔4,678只,鲜蛋94,800余斤,编织品41,200余件总值达46万余元。
  三是扩大了购销业务,1984年全县商品纯购进完成913.2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0.7%,其中农副产品收购完成470.2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9.8%;商品纯销售完成2,842万元,比上年度年提高8.3%;利税总额完成55.63万元,提前3个月完成了同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