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现将修正后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1999年印发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国土资厅发[1999]113号)即行废止。
  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对各矿区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套改的结果,仅供政府管理部门统计使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
  一、一般要求
  1.利用储量表(库)、矿山调查表,参考地质勘查报告,二轮论证卡中的某些信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分类及编码(见表一),对储量表(库)中各级储量进行编码及分类。
  2.国家标准编码第1位表示经济意义,是经可行性研究得出的。进行了可行性、预可行性研究的矿产储量,按国家标准直接套改。储量表(库)中过去地质报告提交的矿产储量的经济意义,一般没有进行过可行性研究。本次套改中用矿产储量的利用情况及未利用原因等信息来确定其经济意义。
  3.国家标准编码第2位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它和经济意义是相对应的。本次套改的要求是:先确定其经济意义,然后反推可行性评价阶段。
  4.国家标准编码第3位表示地质可靠程度。本次套改采用储量级别和矿区(井田)的地质勘查工作阶段来确定地质可靠程度。储量表(库)中矿产储量级别在生产勘查工作中有升有降的,按升降后的级别对待。煤炭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方法与其他固体矿产相同。
  5.凡划分出开采、设计范围的矿区,其套改编码的确定,分别依据开采(设计)范围内或开采(设计)范围外的信息确定。
  6.利用套改信息套成的编码适用于储量表(库)中除尚难利用(表外)储量以外的其他储量类别的储量。尚难利用(表外)储量的编码按表二中第6项确定。
  7.凡属经济的基础储量,均需求可采储量或预可采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
  表一二、确定编码的具体要求
  确定编码各位数数值的具体方案(表二),分下列七种情况:
  1.在开采、基建矿区、因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调整而停采的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11b,可采储量编码为111;
  地质勘查程度达到勘探的矿区的C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11b,可采储量编码为111;
  地质勘查程度未达到勘探的矿区的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22b,预可采储量编码为122;
  D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22b,预可采储量编码为122.
  未划分出开采或设计范围内、外的D级储量套改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3.
  2.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1日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的a亚类(表内)矿产储量: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21b,预可采储量编码为121;
  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22b,预可采储量编码为122;
  D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122b,预可采储量编码为122.
  普查和未划分出开采或设计范围内、外的D级储量套改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3.
  3.因经济效益差、矿产品无销路、污染环境等而停建、停采,将来技术、经济及污染等条件改善后可能再建、再采的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的共、伴生矿产储量: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2M11;
  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2M22;
  D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2M22.
  普查D级储量套改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3.
  4.因交通或供水或供电等矿山建设的外部经济条件差确定为近期难以利用、近期不宜进一步工作,但改善经济条件后即能利用的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的共、伴生矿产储量: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2M2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表二
  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2M22;
  D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归类编码为2M22.
  普查D级储量套改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3.
  5.由于有用组分含量低、或有害组分含量高、或矿层(煤层)薄、或矿体埋藏深、或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而停建、停采的矿区及闭坑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及未(不能)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其归类编码为2S11;
  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其归类编码为2S22;
  D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其归类编码为2S22.
  6.由于有用组分含量低、或有害组分含量高、或矿层(煤层)薄、或矿体埋藏深、或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确定为近期难以利用、近期不宜工作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共、伴生矿产储量,及表外矿: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其归类编码为2S21;
  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2;
  D级储量套改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3.
  编码与二轮卡(库)套改信息对应关系表
  表三注:在A1卡(库)及C1卡、CKQXX库中登录的单一及主要矿产储量其经济轴为1,可行性轴为1,横向为‘与’的
  关系。
  C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其归类编码为2S22;
  D级储量套改为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其归类编码为2S22.
  7.未能按上述要求确定编码的矿产储量,按以下原则确定编码:
  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为331;
  在上述确定编码的过程中,凡利用二轮证卡信息确定编码的,其对应关系见表三。
  三、套改步骤
  1.打印十三栏储量表有关内容;
  2.利用储量表(库)和矿山调查表等有关套改信息,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数据库;
  3.矿山调查表与储量库中的储量数据不一致时,一般不作变动。对有明显错误,有充分依据确实需要变动者,要经过一定程序审批,变动后要加以注记说明;
  4.用套改软件进行数据检查及套改结果汇总等工作;
  5.据套改结果编写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说明书及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批准书。
  四、套改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1.凡是经济基础储量(111b、121b、122b)均要有对应的可采(预可采)储量(111、121、122)。可采(预可采)储量可以采用可采系数乘以经济基础储量的办法求取,但可采系数的确定必须合理。同时,可采系数的确定不应采用二轮论证中使用的公式。
  同体共生、伴生矿产,可采系数随主矿产。
  2.开采范围内、外累计探明储量的编码分别与开采范围内、外的保有储量编码相同。
  3.当保有储量为0时,累计探明储量按开采矿区的储量套改。
  4.储量表中的储量数据一般不作变动,确有错误需要改变的,在套改结果说明书中加以说明,经过一定程序审批后,在今后的储量表中进行修改。
  5.未履行闭坑审批等程序的矿区的残余保有储量,按矿区利用情况套改,1998年底以后审批的,在套改结果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6.对于未利用矿区存在小规模开采的情况,如果储量能够分割,应按各自利用情况套改;否则整个矿区按未利用情况套改,开采情况在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7.对于异体共生矿产,并在主矿产开采时受到破坏的,如果核减其数据,必须经过审批程序,否则按原数据套改。对于同体共伴生矿产,在主矿产开采时未及时对核减的,可按比例核减。
  8.报告的勘查阶段以审批结论为准。详查报告中出现的B级储量,如占总储量的比例小于5%时,按C级储量套改;普查报告中出现的C级储量,如占总储量的比例小于10%时,按D级储量套改。
  9.对于“找煤”阶段的D级储量,若网度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应套改为预测的资源量(334?)。
  10.与主矿产顺便开采的表外矿编码仍为2S,已作为表内矿开采的表外矿编码也为2S,并将有关情况在套改结果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11.表内套改后新产生的和表外套改归类的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均为全矿区的资源量,应分别统计汇总。
  附录:1.名词解释
  2.矿产储量表(库)套改信息及套改参数
  3.编码数值的确定及编码归类
  附件:1.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说明书(略)
  2.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批准书(略)
  附表:1.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矿山调查表(略)
  2.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汇总表(略)
  3.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代码表(略)
  附录1:名词解释
  套改信息:矿产储量表中信息很多,其中在套改时能够利用的信息为套改信息。
  套改参数:矿产储量库中字段很多,其中在套改时能够利用的字段为套改参数。
  信息:套改时所用的反映经济、可研及地质可靠程度的信息,包括套改信息及套改参数等。
  分类编码:即国家标准中的三维编码。
  套改编码:按套改信息及套改参数与国家标准中编码各位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的编码。
  归类编码:即分类编码,是将套改编码按国家标准中十六种类型的编码进行归类后确定的。
  附录2:矿产储量表(库)套改信息及套改参数
  套改时能够利用的矿产储量表(库)中的信息有: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矿产组合、矿产利用情况、未利用原因、综合回收利用情况、报告提交时间及储量级别(见“套改信息及套改参数表”)。
  1.地质勘查工作阶段
  内容有:金属、非金属矿产三分法:普查、详查、勘探;四分法: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煤矿:找煤、普查、详查、精查。
  该信息可用于确定地质可靠程度条件之一。
  2.矿产利用情况
  内容有:开采、基建、停建、停采、闭坑、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可供进一步工作、近期难以利用及近期不宜进一步工作矿区。
  该信息是用于确定单一、主要矿产储量经济意义及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主要条件。
  3.矿产组合
  内容有:单一矿产、共生矿产、伴生矿产、主矿产。该信息可作为确定经济意义的参考条件。
  4.未利用原因
  内容有交通困难、缺水、缺电、矿石品位低或有害组分高、矿石选冶难、矿体埋藏深、矿石综合利用未解决、污染环境、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或军事禁区、压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体规模小而分散、地质构造复杂、农田覆盖不宜露天开采等。
  该信息是用于确定单一、主要矿产储量的经济意义及可行性评价阶段的条件之一。
  未利用原因可分为:外部条件差的,有缺水、缺电、交通困难等;内部条件差的,有矿石选冶难、煤质差、矿石品位低或有害组分高、矿体埋藏深、矿体规模小而分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复杂、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或军事禁区等。不同的未利用原因确定的经济意义不同。
  5.综合回收利用情况
  内容有:已(能)综合回收、未(不能)回收利用、不清楚。
  该信息用于确定共生及伴生矿产储量的经济意义及可行性评价阶段。
  6.报告提交时间
  1993年10月1日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视为作了预可研。
  7.矿产储量类别及级别
  储量类别指保有储量、累计探明储量及表内、表外储量等;储量级别有:A+B级、A+B+C级、D级。
  保有储量用于计算可采储量,表外储量用于确定经济意义及可行性评价阶段;储量级别用于确定地质可靠程度。
  套改信息及套改参数表附录3:编码数值的确定及编码归类
  一、编码数值的确定
  套改时有关三轴编码数值的确定见“编码与套改参数对应关系表”。
  1.经济轴
  (1)正在开采、基建及可供边探边采、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的矿区内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的共生、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表内)的a亚类矿产储量为经济的,编码的*9位数为1.
  (2)因缺水、缺电、交通困难、污染环境、农田覆盖不宜露天开采、经济效益差(不合理)、矿产品无销路、计划调整等原因而停建、停采、近期难以利用、近期不宜工作的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的共生、伴生矿产储量为边际经济的,编码的*9位数为2M.
  (3)因井下瓦斯严重、压矿、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或军事禁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体埋藏深、矿石选冶难、煤质差、矿石品位低或有害组分高、矿体规模小而分散、地质构造复杂、矿层(煤层)薄、矿石综合利用未解决、地质情况变化、受灾害地区等原因尚难利用的停建、停采、闭坑、近期难以利用、近期不宜工作的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共生、伴生矿产储量及保有表外储量为次边际经济的,编码的*9位数为2S.
  (4)上述之外的矿产储量如可供进一步工作矿区的矿产储量及综合利用情况不明的共伴生矿产储量为内蕴经济的,编码的*9位数为3.
  2.可行性轴
  (1)开采、基建、停建、停采、闭坑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的共生、伴生矿产储量为经可行性研究的储量,编码的第二位数为1.
  (2)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近期难以利用、近期不宜工作的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时共生、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表内)的a亚类矿产储量及保有表外矿储量、未综合回收的共生、伴生矿产储量为经预可行性研究的储量,编码的第二位数为2.
  (3)上述之外的储量表中的全部矿产储量。如可供进一步工作矿区的矿产储量、部分未利用矿产储量及综合利用情况不明的共伴生矿产储量等,为经概略研究的储量,编码的第二位数为3.
  3.地质轴
  (1)A+B级矿产矿石量及金属量为探明的储量,编码的第三位数为1b,其经济的可采储量为1.
  (2)C级矿石量及金属量为控制的储量,编码的第三位数为2b,其经济的可采储量编码为2.
  (3)D级矿石量及金属量为推断的储量,编码的第三位数为3b,其经济的可采储量编码为3.
  二、编码归类
  在确定了储量表(库)中的各种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编码后,凡已归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中16种编码的储量,其编码不再做更动,即套改编码与归类编码相同。未能归入16种编码的储量,按表二中套改编码与归类编码对应关系归类。
  编码与套改参数对应关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