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上市:丑小鸭如何蜕变成了金凤凰来源: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距离*9次失败的招股(见本栏目案例:中海油为何难讨国际资本市场的欢心)16个月之后,这个昔日闷闷不得志的“丑小鸭”,终于拿到了登陆纽交所和联交所的通行证。此次IPO,中海油受到了鲜花与掌声的礼遇,这真是中海油所梦寐已久的事情。中海油甚至还被被誉为“体型a1”、“容貌最美”、“魅力*5”的大型国企,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资本市场的变幻无常。但毋庸置疑的是:中海油已经从丑小鸭蜕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凤凰。  那么,这种奇妙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  当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招股进入最紧张阶段的时候,国内资本市场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政策帮了中海油一把。2月19日晚,中国证监会宣布B股市场对内开放,消息公布后在香港资本市场引起强烈震动。  由于憧憬A、H股的合并前景,再加上A、H股存在的巨大价差,香港投资者开始“疯狂”追捧国企H股以及红筹股。星期三中午12时截止招股的中海油,在香港公开招股部分的申请从星期二开始急增数倍。据透露,中海油公开招股部分获得近4倍的超额认购,而国际配售部分也获得3.5倍的超额认购。中海油最终确定的招股价为6.01港元,预计可筹资12.6亿美元。中海油将于2月27、28日分别在纽约及香港正式挂牌上市。此时距离中海油*9次招股的时间是16个月。  一、两个出乎意料说起中海油此次上市,不得不提起头次境外招股推迟的事情。  目前,我国有3家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海油的母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82年由国务院成立,全面负责中国海洋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作业管理。在国有石油企业的三巨头里,中海油可谓有独特魅力:体型a1(包袱最轻,资产质量*4)、容貌最美(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6,能够和国际投资者直接沟通)、魅力*5([*{7}*]拥有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专营权,盈利能力最强,而且拥有独立定价权,产品可以直接销往海外),同时也是最早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起冲刺的公司。  进入1999年,中国企业境外融资需求越来越大。而99年计划在香港上市的山东国电和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均未能按计划推出,政府加大了对计划境外上市公司的支持力度,使中海油公司能够以红筹股公司方式包装大量资产上市。作为一家境外上市公司,中海油与1997年上市的中国电信一样在概念上有突破。中海油绝大部分油田分布在中国近海,将国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出售部分权益给境外投资者,这是很大的突破。  考虑到香港政府即将发售盈富基金以及中国电信配售新股对市场的冲击,中海油决定抢先上市。1999年9月,中海油雄心勃勃地进军海外资本市场,聘请所罗门美邦、*9波士顿、中银国际等三家著名投资银行,拟定了一项发行20亿新股、招股价介于8.46-9.61港元之间、集资25.6亿美元的发行计划。中海油从9月底开始全球路演,没料到的是,10月12日公司开始路演后,遇上美股下跌和国际市场油价下跌两个极为不利的因素,投资者对公司反应冷淡。10月14日,公司宣布将集资规模缩减为10亿美元,每股招股价则降低为6.98港元。然而,一直到路演结束仍不能达致最低目标,中海油决定暂停其上市计划。  专家分析,除了国际油价低迷、全球主要股市狂跌不止、中资企业受广信、粤海事件冲击公信力降至最低之外,承销团销售能力不足和市场定位失误也是上市失败的重要原因。承销商认为亚洲市场不熟悉原油行业,将推销新股的重点放在美国。美国无疑是石油行业中最发达的,且美国股市最能够接受石油公司,但美国投资者看到亚洲投资者的冷淡,也转而踌躇不前,遂使中海油的庞大计划流产。中海油此次招股流产也使所罗门美邦碰了一鼻子灰。它本来对中海油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藉此在中国及亚洲打开局面,然而却事与愿违,使其在东亚的声誉大受打击。  中海油延迟招股是99年数家上市受挫的红筹国企公司中规模*5的一家。中海油放弃招股,对即将上市的一系列中国公司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随后要在境外上市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市之路是否还能走下去?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  事情的发展却是这样的:2000年4月中石油在经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竟奇迹般登陆境外资本市场。用其主承销商高盛所说的,这项集资活动可以说是该公司在亚洲承销招股项目中难度*6的一项。除了要从新整顿几乎整个中国石油工业,以及一百多万员工为此被分拆划出核心业务外。这次招股也是最政治化的一次。它不但引发中美贸易关系辩论的火花,而且遭到强大反对阵营的极力阻击。为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石油的申请采取了极端谨慎的态度,详细审查中石油招股书的资料以及有关风险,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不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质询就长达200页纸,而且从上市申请到终于获得批准,时间竟长达8个星期。用美国资深证券分析员的话说,中石油新股能上市真是个奇迹。  在中石油赢得开门红后,2000年6月21、22日,中国联通也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共融资64.31亿美元,创下中国公司海外融资数的新记录。10月19日,中石化在香港、伦敦和纽约成功上市,融资34.6亿美元。10月底,中国移动收购国内包括京、津、沪在内7省市的移动业务,总收购价值328.4亿美元,募集资金75.5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集资,在国际资本市场也不多见。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中石化、中移动的连番上市集资,共募集资金约200亿美元。  二、谨慎运作 确保再次上市成功经过99年重组后,中海油母公司——中国海油拥有其91.5%股权。目前,中海油成为中国一个主要的原油及天然气生产商,是全球*5的独立原油及天然气开发及生产公司之一。截止2000年9月30日底,其净储量为18亿桶油当量,而每日净生产量为24.318万桶油当量。中海油拥有员工约一千多人和45个油气资产的权益,生产作业主要集中于渤海湾、南海西部、南海东部和东海四个主要区域。  中石油此番卷土重来,为保证上市成功,除了中银国际之外,其余的主承销商全部更换。进入2001年,中海油的上市准备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为了确保招股的成功,中海油虽然做足了准备,但仍不敢有丝毫大意。在招股价方面,中海油是压低底线,以求必成。中海油此次计划发行16.4亿股,缩水了近4亿股;市盈率为7-8倍,还不到上次的1/3;计划集资额为14亿美元,也只是上次的60%左右。  而在寻找国际同业的支持方面,中海油这次也显示出不同一般的重视。早在去年10月,中海油就通过配股引入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亚洲基建基金、美邦保险香港、美邦保险百慕大、和记黄埔、港灯等八大策略投资者,他们合计共持有5.57亿股中海油股份,占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的6.96%,筹集共计4.6亿美元,这还不算随后在11月份又斥资2-3亿美元入股的壳牌石油。在经营业绩方面,中海油目前的产量在9500万-9600万桶之间,去年前9个月,中海油的利润约为80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的净利润为12亿美元;它还有65%的储量没有得到开发,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产量将以每年13%-14%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上升。国际基金经理们大多对中海油给予了相当正面的评价。  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先期上市,因此作为后来者的中海油要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就要使用奇招。在三大石化企业中,中海油是*10以500股作为买卖单位。作此安排是因为中海油招股价区间最低价为5.19港元,而中石油和中石化2月2日收盘价仅为1.33港元和1.13港元,相比之下中海油变成高价股,恐难吸引散户。为增加吸引力,中海油决定向港交所申请以500股为一手的买卖单位,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每手为2000股。因此,中海油上市后就缩短了同两家公司之间的差距。据透露,中海油0883这个上市号码,是取其“发发生”之意。另外,在中海油的招股宣传片中,背景音乐节奏明快,加上以海洋的颜色作为主调,给观众一个生机勃勃的感觉。“GROWN”(增长)这个字更是在开首、结尾和中场出现了3、4次之多。可见中海油极其重视集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征。  在中海油路演推介过程中,也不是风平浪静。由于投资者对中海油的管理层经验、素质以及公司的管理运作方式均有了解,所以并不担心上述问题及企业办社会、人员剥离等问题,而关心的主要是中海油海上对外专营权的问题。为此,中海油以及承销团反复向投资者解释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明文规定。此外,闹的沸沸扬扬还有东海天然气项目。某境外通讯社报道说,中国政府因为要先察看中石油的“西气东输”项目能否满足到上海的需要后,才考虑增加更多供应商,所以把中石油由东往西输送天然气项目延后至2003年实施。对此,中海油执行董事兼总裁傅成玉澄清说,中海油东海天然气项目同西气东输计划并不冲突。国家计委明确表示,中海油所从事的海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西气东输同为我国石油工业的重点项目,两者的发展没有矛盾,东海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将放在优先位置发展。  在经历了数次波折之后,中海油终于可以如愿的登陆境外资本市场。可以预料在27日的纽约和28日的香港,中海油理应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随着中海油正式挂牌香港联交所,今年国企境外上市的序幕将正式拉开。专家预测,始于去年的这轮中国概念股集资高潮在2001年仍将持续。众多欧美投资银行对于今年的中国概念股行情也作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期。在中国宏观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的支撑下,在中国年内有望加入WTO的预期下,中国概念股的销售或许会进入一个扎实而稳健的阶段。  三、热潮中仍要清醒面对国企境外上市浪潮,有专家提醒要“冷静”。上市成功仅仅是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9步,上市的目的不仅是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而是要使国企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专家认为,2001年希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信、中银集团及中国网通,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并非它们如何包装,如何宣传,而在于已经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大型国企能否真正转换其运作机制,走向市场。国企海外上市应注重可能面对的困难与问题。首先,国内企业能否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并非像国内那样可以通过各种关系与公关,通过种种包装就能如愿以偿,在海外资本市场则不是这样,关键是其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因此,能否在海外上市的关键是取决于企业本身的业绩。股东注意的并不是其公司过去如何,关键是看公司现在的业绩、看未来的发展前途,看是否有健全的法规、透明度高的信息披露以及严格的监督制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一旦有风吹草动,股民们即刻会在市场反映。目前,海外上市国企股大多走势低迷,问题应出在国企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上,出在其本身的素质上。如果国企在海外上市一家,外国投资者被套牢一家,那么国企在海外上市的空间就只能是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