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公关助中海油海外上市来源: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中国海洋石油海外上市财经传播案例“中国未来的动力——源自海洋”,在6月26日在京举行的“2002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上被评为15个金奖案例中的一个。这个案例以其财经公关的新颖角度引起关注。财经公关,即以上市公司为主体,以投资人为客体,有目的、有计划,依托各种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与沟通活动。而据《中国公共关系业2001年度行业 调查报告》,受全球IT业衰退的影响,财经公关已经成为市场热点,同时,客户资源开始从外国客户转向国内客户,以中国上市企业为主,需求旺盛。 财经公关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冲击海外资本市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次冲关 1999年9月,中海油在全国率先向海外资本市场发起进攻。“按国际上的规定,一家公司在上市时,必须指定专业的公关公司,在上市费用中也有公关预算这一块。”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展部主任陈向阳说。但当时,中海油并没有聘请专门的公关公司进行策划。他们显得信心十足,因为在国内[*{7}*]拥有中国海洋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权,虽然名列中石油和中石化之后,但是在这三家石化企业中,中海油资产质量*4,管理的国际化程度*6,盈利能力也最强。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家最没有理由失败的企业却在纽约和香港两地铩羽而归。 首次海外上市失利的阴影笼罩了中海油一年多时间。在第二次卷土重来的时候,中海油不仅更换了除中银国际之外的其他主承销商,而且压低了招股价。在一系列的措施中,2000年10月聘请万博宣伟国际公关公司的举措最能体现中海油的谨慎态度。该公关公司企业形象部总监刘希平说:“因为*9次中海油没有找专门的公关公司,所以第二次承销商向他们建议找我们进行比较专业的策划。当时,在几家竞价的公关公司中我们胜出了,因为公司做上市的公关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国际公司的上市。”“他们对市场形势估计太好了,定价过高,这可能是首次上市失利的主要原因。”刘先生这样总结中海油首次兵败的原因。 国外的投资商对中国市场不了解,中海油在上市之前也没有机会做很多海外的宣传工作。而一旦向美国证监会填写S-1登记声明(表明向公众发行股份的意愿的文件,其中包括招股说明书),沉默期就开始了,当天至股票开始交易25天内,证监会就禁止该公司公布任何不包括在招股说明书中的信息。这样一来,中海油在国外推销自己,其实只有一天时间,即宣布上市的当天。但是在国外,即使宣布上市的当天也不能召开新闻发布会,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专访无疑是*4的方式。 2001年2月27日,路透社等国外媒体对卫留成进行了专访。而在香港,过了听证期以后,准备上市的公司必须为自己做宣传,也可以安排新闻发布会。万博宣伟当然不会错过这些机会。2001年1月8日,他们组织了新闻吹风会,安排了许多香港媒体,如《南华早报》、《明报》、《新岛日报》、《文汇报》、HongKong Economic Journal、HongKong Economic Times;16日,邀请了《亚洲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英国《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的记者专访中海油执行董事兼总裁傅成玉先生。2月15日,傅成玉召开新闻发布会,以video的形式在纽约同步播放。2月28日,即中海油在香港上市的当天,万博宣伟安排了新华社、CCTV和《中国证券周刊》等国内影响较大的媒体进行专访。 此外,万博宣伟还对中海油的发言人进行了两次媒体培训,每次为期一天。*9次在2000年11月,主要针对中海油中层管理人员,第二次在2001年1月,专门为卫留成和傅成玉进行培训。由于对国内外的各大媒体都比较熟悉,万博宣伟在培训中可以向发言人介绍各个媒体的背景以及这些媒体的倾向性。通过观摩克林顿的演讲等多种方式,一些必要的应答技巧也被教授给这些发言人。同时,他们还设计了一些投资商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但是再完善的准备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从2月5日开始,中海油以香港为首站进行路演,途经新加坡、英国,最后到美国。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