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化分公司精细化管理纪实来源:中国石油网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7月28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结束后第11天,记者来到大连石化分公司采访。在翻阅大连石化上半年工作总结时,看到这样两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大连石化共加工原油600多万吨,实现利润6.4亿元;今年1至6月,分公司先后对机关9个处室考核21次,扣分共计18分,被罚款1.8万元。  表面上看,这两组数据毫不相干。但正是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连石化精细化管理的精髓:企业的成长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执行力,而执行力来自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凡事必有制度,违反者必受惩罚;考核不分职务高低,就事论事并究其根。  精细化管理:国际标准的金钥匙  “电话铃响4声前要接听”,这是大连石化350万吨重油催化车间职工行为规范中的一条。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在这个车间,像这样明细的规定就有上百条。  “制度不只挂在墙上”成了这个车间的“名训”。今年4月,一名职工在工作时间上网链接到一个娱乐频道玩耍,发现后按有关规定被扣掉400分。这就意味着他将上交每分7元共计2800元的罚款。  这件事在整个大连石化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小“典型”,但相对于分公司全方位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决心来说,其内涵非同寻常。  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结束后,大连石化分公司迅速传达了会议精神。结合集团公司领导报告中有关石油石化形势的分析,大连石化认真剖析了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大连石化生产运行处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大连石化共进口原油365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50万吨,增长70%.“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分公司的原油将全部来自进口。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更加坚定了我们持续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决心。”大连石化分公司总经理蒋凡说。  对于大连石化这样一个单一炼油的企业来说,所需原油进口在比例日益加大的同时,风险也在日益扩大。一是时间风险。进口原油从提单到进厂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延迟,但大连石化的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原料与产品成本在时间上不匹配,而且原油到货时间不易保证。二是市场风险。大连石化主要从西非、北海、中东等地进口原油,进口资源有限而且分散,采购与市场控制方式相对单一,对市场炒作不易控制。三是运费风险。主要是影响运费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在这样的大形势面前,大连石化就更需要一种执行力,使得企业上下能够打好一场场快捷的“战役”,而且要力争达到效益*5化。因此,大连石化分公司选择了持续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战略。  同时,大连石化还有一个长远战略,那就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今后新增1000万吨炼油能力作铺垫。目前,大连石化炼油基地二期项目已全面启动,加工量指标是1000万吨。这就是说,到2007年,大连石化炼油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无论在工艺技术、设备采购、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乃至管理理念上都要力争与国际接轨。这对于大连石化来说,是一次历史性机遇,但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另外一个战略是,大连石化要通过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推动“细胞”的整体联动。在精细化管理的统领下,大连石化所属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大连石化生产计划部门采取“借脑”战略,以此来增强创新意识;机动设备处则探索出故障管理、目标管理和差别管理等新理论,层层分解既定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人;财务处则把握好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细节着手,重视源头成本控制。  “一支笔”背后的制度  在大连石化接待科,记者看到一张接待单,上边详细记录了来宾的单位、人数等基础信息。“从来宾抵达大连石化分公司的那一刻起,我们所有的安排都要细化。连来宾每天的饮食安排都要接待科统一签字。”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就是说,只有经理办公室的“一支笔”签字,来宾发生的费用才能予以报销。小小的一张接待单,透出大连石化精细化管理的大理念,也让人看到精细化管理背后的制度正在发生作用。  可以说,大连石化的管理制度是从无到有,从不系统到系统化,再由“厚”变“薄”。  2002年是大连石化管理制度由厚变薄的“分水岭”。2002年以前,大连石化的管理制度汇编从无到有,并变得越来越厚。在总经理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本1999年到2001年间的《管理制度汇编》。这本927页的汇编,详细记录了大连石化分公司各岗位的职责与分工以及管理职责等,其内容延伸很广,细化程度可见一斑。  但从2002年开始,一些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缺点日益呈现,“厚”的弊端日益暴露。为此,大连石化标准化办公室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始对“厚”动“手术”,使其变“薄”。从去年开始,大连石化对企业现有的250多项制度进行梳理和评价,采取整合、废除等手段,将这些制度缩编为126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可行性,为提升管理水平夯实了基础。  考核与解剖麻雀结合  在大连石化精细化管理中,考核与解剖“麻雀”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有一次,大连石化机动设备处一台备用换热器芯子刚换上,就发生了泄漏。对此,机动处开展了解剖“麻雀”式的剖析。通过对全厂的备用换热器管束展开清查,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车间备用账和物资供应的保管账不相符;备用的换热器管束资料残缺不全;一些管束备用已发生严重的锈蚀等。针对这些问题,机动处要求限期整改,并强化全过程考核。  与多数企业一样,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管理的需要,大连石化也形成了多套考核办法,每套考核体系又不一样,相互交叉,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从去年开始,大连石化将主要的考核体系合并为一,简化了考核、兑现办法。  具体操作上,大连石化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实行党政一把手和单位业绩考核“三位一体”,简化管理,注重实效,将管理重点放在一级业绩合同上。二是合理设置业绩合同,注重业绩考核指标的先进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抓好考核兑现,实现刚性管理。  通过探索,一项新的考核办法在大连石化诞生,那就是即时鞭策考核法。这种考核法改变过去以月为阶段进行考核的做法,发现问题立即考核。同时,以往的考核注重考核结果,而这种考核更加侧重于考核过程和剖析问题。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把问题彻底解决。  考核不是最终目的,它带来了员工观念的转变。以往员工只注重自己单位或个人被扣了多少分,罚了多少钱,现在大家更加重视为什么被扣分、被罚钱,更加看中企业对自己工作行为的评价。而且,大连石化在考核中,坚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把重视人才、关爱员工和企业发展统一起来,力求通过考核,提高全员劳动素质,推动企业整体向上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而执行力决定企业成长。在浪涛汹涌的大海上,大连石化正在奋勇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