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莞老板的“成本账”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安卓日期:2008-04-23字号[ 大 中 小 ] 这几天,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东莞某服装工艺制品公司老板洪启辉,正焦急地奔走于厦门的市区市郊,考察其营商环境。 他身后,一道以东莞为核心的产业转型“选择题”正在等待作答。选项只有三个:升级、离开或死亡。在这个简单而又强硬的商业逻辑面前,以来料加工为主体的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正面临生死抉择。 这道选择题之所以成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他们曾经倚靠低成本起家,现在却不得不面临高成本下的优胜劣汰。而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产业转型或升级过程中,必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物价成本按天算“当下,企业成本的增加是以天计的,”这成为众多中小制造企业老板最深的痛。 当出口退税降低、两税合一、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等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时,一条清晰的成本链条已经形成,并愈加勒紧中小制造企业的脖颈。其中,物价上涨成为链条上最紧的一环。 “物价上涨太快,”洪启辉说。他预计,今年原材料的价格会上涨10%~40%.而类似于纸箱、喷胶棉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得将厉害。比如,喷胶棉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就上涨了30%,纸箱今年一二月份升价20%,而这种快速的上涨趋势还在持续中。 “我已在珠三角开厂20多年,刚开始还算利润丰厚,随着国家产业的逐步调整,利润就越来越少”洪启辉说。 现在,很多中小制造业老板,都养成了勤算账的“好习惯”。“每天,我来到办公室,*9件事是拿出计算器,噼里啪啦地算一遍,我的成本上升了多少,我的利润又减少了多少,”一东莞老板称。 洪启辉也算了一笔账:2004年,企业服装生产这一板块的净利润是15%,2006年9月就变成了13%,9月之后又降为11%,到2007年7月1日,仅剩5%,年降幅达7%.看着利润的逐年缩水,洪启辉心中只有无奈。“想想2004年时,订单的毛利起码要达到20%,我们才会接手做,而现在却只有8%”。 原材料上涨的背后,是企业自行消化的“苦楚”。据了解,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其客户订单一般会提前一至两年下订。而当合同签订后,由于原材料上涨所造成的额外增加的成本,只能由企业来承担。 人力成本不敢算物价上涨的传导机制,很快影响到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工人因为物价提高而要求加工资。2004年时,我给普通工人的工资平均为800元/月,现在已提高到1500元~1700元。去年,仅劳动力成本就增加了30%,今年,劳动力成本已占企业总成本的25%左右”。 洪启辉介绍说,从1993年到2003年,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的成本基本持平。自2004年起,快速上升。以东莞为例,2004年最低工资标准450元/月,2006年9月为690元/月。根据广东省政府近日公布的《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从2008年4月1日开始,这个数字将变为770元/月,增幅达11.62%.在珠三角民工紧缺的大背景下,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已经成为企业间争抢的对象。对于工人来说,当然更愿选择待遇更好的企业。显然为留住员工,调整工资已成为珠三角制造类企业的大势所趋。 尽管如此,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资双方的“矛盾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双方各有自己的小算盘。 工人普遍认为自己具有了追溯权,可以追溯以前的企业欠下的福利。“这个就很麻烦了”洪启辉感叹道:“工人现在要追溯以前的福利,但公司之前并没这块成本预算。突然之间,工厂就需要用一大笔钱来赔偿给工人”。 洪启辉举了一个例子:此前,工人周六加班,工厂没有给200%的加班费,而只给了150%,那他还可以追回剩下的50%.如此一来,每个周六都要给他20多元,一年算50个星期,两年的话就要赔偿每个工人2000多元,以一个1000人的工厂来算,每年工厂就要多付出200多万元的加班费。 对很多老板来说,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钱。但如果不给工人,工人就开不了工。有的工人甚至还会守在厂门口,不让公司的器械、原材料等送货,而由此带来的违约成本更高,“都不敢算”。 对于洪启辉来说,更加不敢算的还有工人的医疗保险。比如工人一旦中风了,按照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工厂只需要付4万多元,但实际上花费10多万元可能还不够。因为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工厂工作5年以内的,要支付三个月的医疗费用。 “这让一个私营企业怎么去承担”? 隐形成本算不出让洪启辉头痛的,还有那些来自外部的无法估量的成本,比如珠三角用电紧缺所带来的隐性成本。 据了解,自2008年2月15日起,“工厂用电”被规定为开四停三(开工四天,停工三天),此前则是开五停二(开工五天,停工两天)。 “一个星期要停三天电,不停电的日子,晚上也不能开工,所以只能自己发电,但发电用的柴油价格昂贵,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此外,美国次级债危机带来隐性成本也无法估量。“受这一危机的影响,美国购买力缩水,对珠三角的订单就大幅缩水,这同时就降低了珠三角工厂的议价能力。” “做来料加工的企业,无论是进口原材料还是出口成品,都以美元结算,而支付企业费用,却要将美元换成人民币。随着美元不断贬值,中间利差越来越大,仅兑换货币这一块,从2006年到2008年,每年增加的成本增幅就达7%,”洪启辉说。 曾经,中小制造企业倚靠珠三角低成本的优势起家;现在,他们却不得不直面高成本下的优胜劣汰。 “现在看来,最现实的出路是搬离珠三角,去成本相对低廉的地方”洪启辉说,厦门之行前,他已经考察了云南、广西等地,并于春节前在怀集设立了新厂。 据*7的消息称:香港特区政府准备出资15亿元,帮助珠三角的港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一旦有“救命稻草”,这些企业都会眼巴巴地盼望着“救援之手”早日伸来,但具体如何申请、如何分配,目前尚没有下文。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1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