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百文巨额亏损的会计浅析来源:作者:日期:2008-07-15字号[ 大 中 小 ]   (一)前言  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郑州百文”是一家于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想当年,“郑州百文”刚刚上市时,可谓风光十足,其显赫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在上市后短短的一年间(1996年4月至1997年5月),其股价便从8元抬升至22.7元.就在此时,有一位S市刚刚退休的老工人,在听信了某些人对其财务报表中的经营业绩的介绍后,将其毕生积蓄6万元中的一半,以每股近20元价格,购入了1000多股.此后,尽管“郑州百文”的价格不断回落调整,又经过了除权和填权,其股价在1997年年底还是收市于15元左右.但这位老工人对“郑州百文”的会计业绩坚信不疑,1998年初,“郑州百文”1997年报闪亮登场,年报中的数据显示,“郑州百文”1997年的销售额继1996年之后再次翻一番.在深沪800多家上市公司中,“郑州百文”以70.46亿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五.身居中原腹地的“郑州百文”能够夺得商贸类上市公司头筹已同不易,竟然还能与“四川长虹”,“上海石化”等股市巨霸相争,于是投资者们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人了绩优股的行列.这位老工人在庆幸自己当初决策正确之余,毅然将自己另一半的积蓄也投了进去了,期待更为丰厚的回报.  然而,事实却与老工人的希望截然相反.1998年间,“郑州百文”的股份开始大幅下跌,年末的收盘价仅为6.97元.随后,“郑州百文”1998年年报证实了老工人和众多投资者的忧虑,回报不再是丰厚的股利,而是巨额的亏损.  时至今日,“郑州百文”仍然无扭亏的迹象.1999年中报显示,其亏损额较之1998年更加严重.“郑州百文”特别处理的帽于是否能在短期内摘掉还是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郑州百文”何时能恢复元气,重整雄风……而这位老工人在被深度套牢,痛心疾首之余,不禁要对“郑州百文”这一二年的会计报表产生疑虑:“到底是股市发疯了,我发疯了,还是”郑州百文“的会计报表发疯了 ”  “郑州百文”是如何在短短一年间从绩优股沦落为ST股 从会计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得到什么启示呢  (二)“郑州百文”基本情况分析  “郑州百文”的前身是郑州百货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l988年12月股份制试点改制后定名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郑州百文”于1996年4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主营:百货文化用品,五金交电,油墨及印刷器材,家具,食品,针纺织品,日用杂品.烟酒,等等.  上市一年后,由于“郑州百文”骄人的业绩,不仅使其股价飚升,也使“郑州百文”成为沪深两市商贸股中的领头羊. 1998年 3月 11日,公司公布 1997年年报.年报显示,公司1997年度业务迅速扩张,其销售额在1996年度比前一年回一番的情况下,1997年以惊人的速度在1996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比1996年有所增长.  进人1998年,局势骤然急转.“郑州百文”在1998年度发生巨亏,净利润从1997年盈利 7800余万元变为 1998年亏损超过 50 000万元.一夜间,一个绩优股沦落为巨亏股.  截至1999年8月31日的“郑州百文”1999年度中报,反映了该公司没有扭亏的趋势,并且经营情况愈加恶化,已达到严重资不抵债的地步.继1998年年报之后,注册会计师再次对“郑州百文”财务报告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对该公司近几年情况的会计分析  对于如此大幅度的变化;我们将从会计专业角度,对“郑州百文”的会计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并力图通过这些会计分析,使我们对“郑州百文”的兴衰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也希望这些分析对我们未来的会计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从“郑州百文”!996年上市到1999年中报公布的主要财务数据看,1996和1997年该公司为迅速增长期,而从1998年起陡然下落,且下滑幅度惊人.于是,我们将“郑州百文”的数据分析分为两个阶段,*9阶段为1996年至1997年的上升期,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今的下滑期.  在*9阶段,“郑州百文”迅速扩张.虽然公司被“绩优,高成长”的光环所笼罩,但冷静而有经验的投资者通过分析,仍有可能从中觉察出潜在的危机.  例如,虽然公司1996年和1997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额)34.2亿元和70,46亿元,同比增长152.69%和 102.35%,同时.总资产增长了 178.25%和 60.43%,一举超过上海的*9百货,北京的王府井等企业,成为我国*2规模的商贸上市公司.但是,如果从销售利润率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发现郑州百文的利润率只有2%左右.不仅远低于商贸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3.77%,而且从1996年以后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至 1998年为0.69%.除去个别主营亏损的商贸公司,排名为同类型上市公司中的倒数第二.  同时,公司的利润构成也有问题.在公司信用销售的鼎盛时期,公司往往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期长达3—6个月)进行账款结算,因而从回笼货款到支付货款之间往往有3个月的时间差,公司利用这笔巨额资金委托君安证券进行短期套利.仅1997年,该行为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就达到4116万元.占当年公司利润总额的 40%,因此,在当年的利润总额构成中投机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投资者仅仅考察其利润总额数,而忽视了其利润总额的构成.往往就会被表面假象所迷惑.  进人第二阶段后,堆砌在沙地上的高楼再也撑不住了.虽然公司管理层越发地想去“粉饰太平”,但其财务报表反映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披露会计信息的价值也越发受到了质疑.  首先,公司自上市后一直采用“先进先出”的存货核算方法,但在1998年年报中,却未作任何说明地将其更变为“加权平均法”,以至于会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荡然无存.我们知道,“郑州百文”是一个商业企业.其企业性质决定了其流动资产占公司资产总额的90%以上,而存货又在其中占到40%(根据公司1997,1998年年报计算得出).因此,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对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会产生巨大影响.“郑州百文”是为了尽可能消除电视机削价风潮所带来的购销价格倒挂的窘境,不得已而出此下策,以降低期末的存货价格.由此,公司的存货金额从1997年年底的13亿元下降为1998年末的3.4亿元.虽然,这个结果有客观因素的作用(比如业务量急剧萎缩,主动消化清理库存等),但是,会计方法的随意变更,严重影响了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令投资者无法通过前后期财务报表的对比,来判别会计报表信息的真伪.  其次,在无法提供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公司突然改变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公司1998年度报告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三项金额合计为13.98亿元,坏账提取比例为0.3%,而数月之后公司1999年中报披露,对其应收账款余额按一年以内10%,一至二年60%,二至三年80%,三年以上100%的比例计提了坏账准备.这项会计政策的调整,导致公司当期管理费用骤然增至3.02亿元,其中呆坏账准备一项高达2.6亿元,为上年同期的 12.83倍.还有,公司在1999年中报一方面推迟确认支出,另一方面又在无法获得必要证据的情况下,将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前确认,即将1998年度未入账的罚息6922万元在调整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中反映,而同时在与债权方磋商未果的情况下,将所谓的预期罚息1.27亿元在“财务费用”一栏中反映,进一步扩大了当期亏损,…….  正是基于公司管理层的上述行为,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缺乏可信赖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致使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此,对其1998年年度报告和1999年中期报告均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对“郑州百文”的财务数据做了会计分析之后,我们似乎对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有了一些领悟.“郑州百文”在短短一二年内出现巨盈或巨亏,难道都是外部客观环境造成的吗 难道都是这一二年突然管理不善引起的吗 事实上,“郑州百文”现象应验了一名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郑州百文”现象既有外部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管理不善的原因.但是,更有会计方法的变更在其中作祟.老工人的感慨是有一定道理的.既不是股市发疯,也不是老工人发疯,恰恰是我们的会计报表在发疯.或许,正由于大家对会计作用的期望值过高,对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性认识不足,对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理解不够,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管制不严……给了这些公司管理者有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形同任人打扮的玩偶,让大多数投资者无法据此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正确认识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作用,并对“郑州百文”现象进行总结与分析,对我国未来的会计准则建设,将有极具意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