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利润别小觑“成本差异率”来源:中国税网作者:刘志耕 蔡薇薇日期:2008-10-07字号[ 大 中 小 ]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与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案例:笔者曾在一家国有中型纺织企业检查,厂长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说,虽然原材料价格在被检查年度的上半年上涨了30%,但由于此前已购进大量原材料,所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他们厂利润影响不大。但是,检查后却发现该企业的利润下降了20%,财务处长的解释与厂长的介绍明显不一致,财务处长说原材料价格上涨肯定对利润产生影响。 检查人员首轮检查完毕,并没有发现影响成本核算的重大问题。笔者于是逐一进行复核,发现原材料棉花在被检查年度期初的实际库存成本为3200万元,其中计划成本为26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550万元。而到了被检查年度末,棉花的计划成本为9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170万元,说明该厂全年度耗用了期初库存的低价棉花1700万元(计划成本),即使按照棉花价格在被检查年度均衡上涨的情形估算,因使用低价棉花也应该至少产生300多万元的利润,于是笔者请财务处长给出解释。财务处长说,这虽是增利因素,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滞后,而且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未能消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此造成利润的大幅下降。 但笔者继续追踪发现,棉花材料成本差异率并未随实际价格的提高而提高,反而是由年初的20.75%(550万元/2650万元)下降为年末的17.89%(170万元/950万元),这就出现了矛盾。笔者再次请财务处长给出解释,此时财务处长无言以对。于是,笔者要求检查人员对包括棉花在内的三大原材料账户相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重新进行了计算,终于查明真相。原来,该企业针对原材料涨价的情况,按照留有余地的思路,把低价原材料带来的利润留到以后年度慢慢享用。所以,在每月领用原材料时,故意多结转了材料成本的借方差异,最终使得差异率不但没有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提高,反而逐月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会计利润和计税所得额,偷逃了企业所得税。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是有章可循、有技巧可以掌握的。*9,当发现被检查企业采取计划价格核算原材料后,应该对原材料的计划价格和正常的市场价格作初步的了解和分析,据以初步确定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应该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以及差异率大概是多少。当本该为借方余额而账面为贷方余额时,则很可能存在多转原材料成本的问题;当本该为贷方余额而账面为借方余额时,则很可能存在少转原材料成本的问题。然后根据了解的原材料实际价格和计划价格的差异,对被检查期末材料成本差异率的大小作初步的判断,如果与期末库存原材料的实际差异率差距较大,则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如果出现原材料的实际价格基本上围绕计划价格上下波动,从而难以确定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是借方或贷方余额时,这种情况下会有以下情形:原本材料成本差异余额在借方或贷方,变化不定。如果突然出现连续多个月份一直是借方或贷方余额,则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不管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其成本差异率总体上应该在一个区间内波动,如果差异率波动很大,则也很可能存在问题。 第三,如果通过上述分析,都没有发现异常,则可以实施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检查。发现异常后,则应该按照逐月滚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核算情况进行重新复核计算。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1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