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证券破产缘起内控失效来源:作者:李威日期:2008-12-01字号[ 大 中 小 ]   日前,华夏证券公司首次破产债权人会议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社会的目光再次关注。曾为我国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内控严重失效是其破产的主因之一。“内控严重缺失是华夏证券公司的不治之症,也是其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关键因素。”清华大学副教授陈关亭说。明年7月1日起,上市公司率先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纵观其案,则像一本内控失效的启示录,对中信、海通等上市证券公司充满了寓意。  风险频频引发破产  老一代股民对这家证券公司有特别的感情。华夏证券1992年成立时,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人保5家金融机构是其主要发起人,还有其他41家大型企业助威,声势浩大,华夏证券曾摘得过国内多个*9。  但辉煌掩盖了瑕疵。陈关亭表示:“华夏证券并没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和抵御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为之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回购国债、账外经营、违规自营、股市坐庄、账目不清和虚假、营业部管理混乱等内部风险事件频频发生,欠下债务66亿元,从而丧失了抵御银行回收资金、融资成本高涨、实业投资损失、证券市场低迷等外部风险的能力,华夏证券旋即陷入困境。  华夏证券对证券公司内控的借鉴意义并未随其破产而结束。证券人士李飞说,“众券商应该研究案件问题的所在,吸取教训。”而到底华夏证券内控的缺陷在哪儿呢?  漏洞百出的内控体系  陈关亭根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分析说:“按照框架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方面解剖华夏证券的问题,能清晰地看到它内控的缺陷多么惊人!”控制环境是内控的基础,那么,华夏证券的控制环境如何呢?可以从以下事件看出一二。1999年底第二任董事长离任之后至2001年5月,公司治理结构陷于瘫痪,由赵某主导的“四人领导小组”集决策、监管和执行大权于一身。陈关亭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级别的高管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向公司董事会作‘不可改变式的推荐’,董事会推荐实质上沦为形式,股东大会无权选择。同时,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向董事会述职并负责。副总一级,包括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不由董事会任命,也不向董事长和总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同样存在巨大问题。陈关亭说:“公司高层领导的业绩评价,由主管部门每年派考察小组到公司来听取述职,结合公司中层以上干部的评分。但被撤销的13个处级单位的部分中高层干部同样参与对当年干部考核的打分,存在利益冲突效应。”风险评估不准,不能确定内部控制的风险对象是华夏证券内控体系失效的另一痼疾。  华夏证券高层领导曾授意长期挪用保证金,金额高达57亿元,这就暴露出内控第三个环节即控制活动问题。控制活动是为了管理风险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及程序,存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层次和职能部门,其主要包括:高层复核、直接职能或业务管理、信息处理等。陈关亭说:“该公司的控制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大量投资实业和非主业投资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像耗资5.8亿元购买乌克兰航空母舰‘瓦良格’号,资金基本不能收回。”信息沟通不畅也是其内控失效的重要因素。陈关亭说:“首先,华夏证券的内部信息与沟通有问题,公司负责自营业务的四人核心小组成员不能了解自营情况,电脑信息被封锁,连正常交易情况都无法看到。  其次是外部信息与沟通缺失,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总资产,2007年10月比2005年12月减少40多亿元,却没有披露变动原因。  而且,证券资产转让过程是否通过公开拍卖等程序以及应收账款等相关信息,披露也不完整。  最后是它的内部监督问题,内部控制本身也需要被监督,以便发现其在设计和执行中的缺陷,进而予以改进和优化。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系统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这一方面你看不到华夏证券内部监督的影子。”陈关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