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计收益、少计损失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惯用手法来源:作者:夏草日期:2009-11-17字号[ 大 中 小 ]   会计魔术的目的不外乎粉饰利润,而想方设法地多计收益、少计损失则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惯用手法。  徐工科技:1.5亿元收益是这样创造的  2008年10月8日,徐工科技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预计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3.7%,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6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381%.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业绩预增主要原因是巨额股权转让收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转让所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进出口”)20%的股权,实现投资收益15106.46万元,这也是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高达1.069亿元的原因。如果扣除这笔股权转让收益,徐工科技第三季度是亏损的。  今年7月6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将徐工机械进出口公司20%的股权以15772.7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徐工机械集团公司。因为该股权账面价值只有666万元,故股权转让收益高达15106万元;但7月25日,公司在向徐工机械集团进行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公告中,却又重新把徐工机械集团持有的进出口公司100%股权全部买回来,包括之前出售给徐工集团的20%股权。  徐工科技通过这一买一卖确认了1.5亿元的股权转让收益,这就给人启发:如果你需要利润,就出售股权确认收益,然后再把股权买回来。此外,徐工科技回购徐工进出口这笔业务在会计上还构成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用以收购成本入账,而只需按徐工进出口账面价值入账,这对徐工科技未来的损益核算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招商银行:成功消除87亿元损失  招商银行在2008年收购永隆原控股股东伍氏家族53%控股权之后,根据上市规则,立即向全体非控股股股东发出要约收购邀请。由于2008年下半年银行股暴跌,招行全面要约收购永隆“不幸”成功。于是,招行在对此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将购买伍氏家族53%控股权作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而将后面的全面要约收购的47%作为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处理。  根据会计规则,招商银行收购永隆,在*9次收购时,要将收购价格与被并购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而如果这项收购需要通过两次才完成,则应在第二次收购时,将收购价格与被收购股权对应的账面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该项数值为87亿元)冲减资本公积。  这意味着,如果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是一次性收购,就要多确认87亿元的商誉,而这87亿元要在2008年年报中全额计提,这会导致招商银行2008年净利大幅缩水。因为这会增加招行税前损失87亿元,尽管是非经常性损失。这提醒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要巧妙使用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不确认商誉的规则,从而减少商誉减值计提的压力。  此外,如果子公司股权是不良资产,也不要一次性出售,而应该先出售非控股股权,因为这样处理不涉及控股权转移,故不需要确认损失;之后,企业再将控股权出售,这样,最终企业就只需要确认部分损失。例如,某企业全资持有一家子公司,预计一次性出售的话将在账面上体现2亿亏损;此时,该企业可先出售49%,再出售51%,*9次出售的49%将不确认损失。  发生在合并中的这些“操纵”  创造性损益还经常闪现在企业发生合并事项时,运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  操纵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账上确认“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2002年至2003年美国曝光的一系列财务丑闻显示,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在合并时先确认巨额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资产,然后以这些研究开发项目不具技术可行性和商业运用前景为由,一次性予以注销,这样便可以在合并当期确认巨额的非经常性支出,以减少合并后计提商誉减值的压力。  操纵重组准备和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账上确认“重组准备”以及“预计负债”等或有负债。如果企业在发生并购事项时,多计此类或有负债,而在未来年度再将这部分负债予以转回,就可以轻易达到增加并购后企业集团财报业绩的目的。  操纵商誉和资产减值很多企业在合并过程中表演的会计魔术中,商誉是主角。  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其实已经考虑到商誉的易操纵性,并对其做出了约束。如准则中规定,不对商誉进行定期摊销,而对其进行定期减值测试,并规定,商誉减值测试不得转回。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购买方在分配合并成本时,仍可以通过将商誉抬高的方式,虚减资产或虚增负债,形成秘密准备。这部分虚减的资产,将在未来的会计年度释放出来。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还时常在企业合并中滥用资产减值。通过大肆计提资产减值,购买方有效地减少了并购后需要结转的销售成本、需要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操纵收入和费用确认时点购买法下,被并购企业购买日后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才可并入购买方的报表。这意味着,在购买日前,被并购企业报告再多的利润也与购买方无关;反之,被并购企业报告再多的亏损,也不会影响到购买方的业绩。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并购谈判即将完成之际,要求被并购企业将本应在购买日前确认的收入推迟至购买日后确认,将本应在购买日后确认的成本费用提前至购买日前确认,从而将被并购企业的利润转移至购买日后,以增加购买日合并报表的经营业绩。  以上种种会计魔术的核心理念均是以增加非常损失换取经常收益。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发现诸如“重组明星”类企业(此类企业的特征为收购亏损企业后,立即能够扭亏为盈),就要小心这背后是否存在重组会计阴谋。  而对于此类伎俩最简单的识别方法是:看可辨认净资产是否大幅缩水,是否计提了巨额的减值准备,合并日前后收入和费用是否明显异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