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保险公司私设570万元巨额账外固定资产案例来源:作者:日期:2009-11-26字号[ 大 中 小 ]   2004年,财政部驻厦门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下称“厦门专员办”)对A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下称“A公司”)进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如同一部侦探小说,巧合无处不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然而,只要检查小组在此过程中稍有疏忽,该公司隐瞒5年之久的570万元巨额账外固定资产将永远淹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一切都要从怀疑说起。  揪出摊销科目的尾巴  这是最后一年摊销了。厦门专员办在对A公司进行常规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长期待摊费用———装修支出”科目中出现了一笔笔金额巨大的摊销记录,而且从1997年一直摊销到2003年,且2003年是其摊销的最后一年。  检查人员随即追溯到以前年度每笔费用摊销的源头,发现均为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营业网点的装修支出。  “装修费用有这么高吗?可能是假装修。”这是厦门专员办侯文波处长看完结算单后的*9反应,但站在一旁的同事小许不禁笑他有点神经过敏。  “因为这家公司的入账原始凭证都很齐全。包括建筑安装业专用发票、建筑装饰公司出具的项目结算单、公司内部业务呈报表(经办部门、公司领导审核审批)及公司的收款和付款通知单等,而且都是按财务制度规定摊销,从会计角度来说这些摊销是合理合法的。”小许言之凿凿。  不过侯文波还是相信自己的*9直觉:“当时财政部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购置固定资产控制得很严,必须根据下发的指标来购置。  我怀疑A公司可能买了很大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通过费用摊销逃避固定资产管理。“直觉归直觉,事实归事实。侯文波决定去核对每一个装修的营业网点,他始终坚持”是真是假,看了才知道“。  看装修网点寻找突破  厦门专员办检查小组开始付诸行动。  为避免打草惊蛇,检查小组采取“迂回战术”,以了解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为由不动声色地请来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要求提供公司的固定资产卡片账、公司房产的产权证等有关固定资产材料。  检查小组从这些资料中找到了报表中摊销费用的营业机构网点的具体地址。“摊销了哪处,就去查哪处。”夏日炎炎,侯文波率领检查小组到现场一一核对,有时候连中午都没有休息。  付出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收获。为了避开企业,检查小组开始几次全凭自己去找名单上的房产,但总是无功而返。“我们*9次到实地时把握不准这处营业网点是真是假。第二次,我们看错了房产,地址和名字对不上号。”检查小组并不罢休,决定叫上企业的一名员工,按照合同上的地址找到营业网点后,再跟这位企业员工进行确认。就这样找到好几处营业网点。  “我们摸清A公司的固定资产底细后,发现各营业网点大都是租赁的,要求该公司提供所有租赁合同。”侯文波此举的用意是要把装修决算书的装修面积与租赁合同面积进行核对。结果不出所料,其中一个网点装修费决算面积200平方米,装修费却高达55万多元,平均2778元/平方米。  经实地察看,该营业网点实际面积90平方米,近10万元的装修费却虚列至55万多元,翻了5倍多。  但正是这一发现让检查小组坚定了信心,马上一鼓作气在两天内冒着酷暑来回奔波几百公里,实地察看了该公司分布在厦门市的所有营业网点,发现该公司各营业网点装修均极其一般,且普遍都虚增装修面积。  查资金去向一波三折  “长期待摊费用——装修支出”科目虚列装修费的严重违规问题已浮出水面。但是,A公司到底虚增了多少装修款?这些钱又用到哪里去了呢?是大量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还是购置资产、私设账外资产呢?厦门专员办检查小组又开始陷入沉思。经分析,他们认为私设账外资产的可能性*5,并且判断该公司已经有所察觉,对检查开始抵触,因此要通过笔录等手段查实证据恐怕行不通了。于是,检查小组决定追溯到A公司开始摊销的年份,范围设定在较大笔资金的转出。检查中,一笔1997年10月至11月期间财、寿险两家公司每笔几十万元共计人民币570万元的资金频繁转出引起了检查小组的注意。  “我们发现收款单位并不是装修公司,而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而且以还款名义付款,与装修事项无关,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呢?”侯文波经过层层推理,把线索暂时锁定到这家房地产公司。  为此,检查组又开始了大量艰苦的外调工作,查找该房地产公司。小许通过拨打114,发现公司无电话登记;到工商局查询,发现公司已注销。  检查线索一时中断。难道半个多月来的追查工作就这样功亏一篑?侯文波不甘心,转而向有银行业务检查经验的检查人员求助。经指点,查询该房地产公司银行的分户账或许可以获得线索。  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检查小组也会全身而战,于是他们即日前往开户行。但是3天过去了,仍无查询结果。“难道银行也与他们互相勾结?”侯文波半信半疑。  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检查人员认为“有戏”,检查小组倍受鼓舞,再次前往银行寻找相关业务人员。  “你们怎么会查这家公司?”检查小组从银行工作人员的这句问话中觉察到一些端倪。对方神情紧张、答非所问,检查小组决定讲政策,严肃指出支持配合财政监督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检查小组也会对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主要是了解资金去向。  终于,银行工作人员打消疑虑,提供了20多份该房地产公司的银行分户账。  在检查银行账户时,检查小组发现该房地产公司在每笔收款的当日随即将其转到该银行利息收入账以及部分呆滞贷款还款,据此可以看出房地产公司与该银行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此,检查人员再次开导银行工作人员,请他们放下包袱,提供更详细情节。  原来,这家房地产公司就是该银行几年前创办的第三产业,并且以银行为后盾垫款开发房地产。  在事实面前,A公司只得承认与银行合作,将570万元巨额资金支付给该银行创办的房地产公司开发购置职工宿舍楼,而且没有入账。  目标锁定“私设账外固定资产”  资金流向已经一清二楚,但是巨额资金转出后要如何入账呢?A公司“绞尽脑汁”,巧立名目,利用公司筹办期间装修、装璜办公场所、营业网点等机会,与装修公司串通伪造工程结算单,并到税务部门虚开发票,而且为了让手续更完整、更隐蔽,伪造了公司内部业务呈报表,上面有经办人员意见和公司领导签字等,转出的570万元以“长期待摊费用——装修支出”名义摊销冲账。  正如侯文波一开始猜测的那样,由于A公司的总公司对固定资产管理较严,未批准其购置宿舍楼,于是巧立名目、套取资金私设账外固定资产的严重违纪问题发生了。因手法隐蔽,5年时间里未被有关部门查处。真相大白后,A公司曾托人找来老领导说情,但是最终没有逃过应得的处罚。厦门专员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该公司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把账外固定资产并入财务账,补缴企业所得税并上交处罚款数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