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咨询企业赛迪卷入IPO数据造假的案例分析来源:作者:日期:2010-05-31字号[ 大 中 小 ] 一夜之间,中国首家香港上市现代咨询企业赛迪顾问的光鲜形象突然崩塌。媒体报道称,赛迪顾问因卷入IPO的数据造假丑闻被证监会调查。 假报告出炉路径 很多业内人士对“赛迪顾问造假”的传闻并不意外,称是“行业潜规则”。“数据不够权威和准确是整个咨询行业共同的问题”。一位声称没做过假的咨询公司人士透露,咨询公司造假方式主要有三种:*9种,为节省成本,没有做真实的调查,咨询几个专家,得来数据,然后去掉一个*6的,去掉一个最低的,得出结果。 第二种,做个形式上的调查,比如做了100份调查问卷,而被调查者,其实就是自己的员工或者员工的朋友、家属,对外宣称做了1000份调查。 第三种,花钱买数据。甚至有些咨询公司的员工,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操作一套科学的样本调查。 同时,有关媒体揭露赛迪“潜规则”为:只要给10万元就给你排名;从来不和客户签署法律连带责任;多咨询项目的费用支付条件都很优惠;无法提供数据来源、数据推理过程、数据调研工作底稿。而赛迪的“造假”模式很简单。企业首先会问赛迪,可以给排名吗?赛迪肯定说可以,并根据客户要求出一份报告,挂在自己网站上公开销售,赛迪通过这种手法逃避了法律连带责任。赛迪为了笼络客户,会拿出所有行业的研究报告,但很多报告都只是一个框架,只是为了吸引客户。 创收压力下的“变形” 据一名曾在赛迪集团工作的员工介绍,“2002年以前,由于IT行业整体上升势头迅猛、盈利率颇高,引导IT咨询业先河的赛迪顾问,无论是报告质量还是信誉,都得到行内一致认可。”“在工信部下属的计世集团中,还有一个计世咨询,就是因为没有赛迪顾问做得早,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不如赛迪顾问。”然而,2002年以后,随着IT行业的日益成熟,IT行业的增速明显不如以前,成功的业务往往很快就被复制。这时,IT行业内开始出现大量咨询公司,这些都使得赛迪顾问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 同时,据曾在赛迪集团工作的员工介绍,“由于赛迪集团成立之初的巨大成功,后继领导在效益方面的压力很大,赛迪集团各个子公司创收任务都非常重。”“在这样的高压状况下,赛迪集团的子公司高管更换频繁,包括赛迪顾问高管平均两年一换。IT行业的不景气以及盈利率的高压,是赛迪老员工认为其逐渐‘业务变形’的主要原因。”赛迪顾问每年必须完成集团下达的经营指标,“IT业利润在下滑,但这个指标却是每年增 长的”,“打折、低价,这都是必须的商业手段”,渐渐地,赛迪顾问贱卖报告已广为业内所知。 经营压力之下,一方面开源,一方面节流。降低经营成本,是赛迪顾问在“经营压力”之下的应对招数,包括在调研、研究过程中降低成本。2003年之后,赛迪顾问信誉度日益降低,受到业内广泛质疑。 此外,为了增加收入,赛迪顾问每年举办大量的会议、活动,吸引企业参与、赞助。在经营压力之下,赛迪集团经常有一些“创新性”的手段,而这些手段随后会被IT业内其他公司复制,所以,业内人戏称,“赛迪[*{c}*]IT先河”。 另一致命的问题是“赛迪的潜规则模式”被快速复制,开始是赛迪跳槽出来的团队开的小公司纷纷效仿赛迪的模式,随后,国内一些小咨询公司纷纷效仿,真实性、中立性、客观性大大下降渐成行业之痛。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