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级提升税务稽查选案效能并减少税款流失来源:中国税网作者:凌太东 赵定顺 胡宏日期:2010-02-05字号[ 大 中 小 ]   稽查选案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检查力量不够用、查管联动效果不明显,曾是一度困扰稽查部门的难题。江苏省淮安市国税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创新举措、完善机制上下工夫,促进了稽查效能的提高。  淮安市国税局改变以往大海捞针式的选案方法,紧密结合该局实施的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稽查选案的针对性、准确性。该局在计统处设立了专门的风险评估科,负责全市企业的风险评级工作。在建立风险特征库、强化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模型和方法工具,该局将全市纳税企业的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1级~5级。对不同的风险级别,由税源管理、稽查等部门采取差别化的应对措施。  淮安市国税局稽查局孙从华举例说:“去年对淮安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检查时,我们根据风险评估科发布的该企业行业税负偏低、预收账款余额偏高、累计亏损占注册资本比例异常、期间费用异常偏高等风险信息,迅速确定检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展稽查取证工作,最终查补税款150余万元。”  风险评级的结果和相关风险信息,已成为稽查选案乃至检查工作的导航仪。去年被评为5级风险的企业,经检查均存在较大的涉税问题,补税、罚款最多的一户达200余万元。  淮安市国税局在科学选案的基础上,还在检查工作中实施团队管理,以解决人少户多、检查力量不足的问题。该局从不同税种、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等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稽查力量,逐步建立稽查人才库,有的擅长查发票,有的擅长查资金,有的擅长查会计软件,有的擅长查房地产等等。实施检查时,首先在稽查局科室内部调配不同专长、不同特点的人员组建团队,涉及特殊领域或大要案的,由稽查局从人才库中调度人员进行团队组合,实现常规团队与非常规团队的结合,解决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  对已经查结的案件,淮安市国税局不是查一个丢一个,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为税源管理、风险评级、纳税人的改进提供服务。该局为此建立起3个制度、1个平台。3个制度,即稽查案例分析制度和十佳稽查案例、十佳稽查建议评比制度;1个平台,即稽查分析与建议网上发布和共享平台。  据统计,网上稽查建议发布以来,淮安市国税局先后就如何应对做假账、账外经营、多抵“四种票”、房地产业管理等方面列示了200多个稽查建议。根据稽查建议提供的方法和线索,去年全系统采取有效税收风险应对措施,减少税款流失1.8亿元,是实施以前的近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