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短期投资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及处理来源: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短期投资是种常见的企业行为,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短期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5的投资报酬率,以及尽可能减少物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会计制度与税法在短期投资的成本计量、投资损益确认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已计入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应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税法规定,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用何种核算方式,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作利润分配处理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投资所得,如果投资方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除税法规定的定期减免税优惠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2.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在期末或者至少在年度终了时应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计入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规定,除国家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 3.会计制度规定,已确认跌价损失的短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金额内转回,即增加会计利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应允许企业作相反的纳税调整,即税收上提取减值准备在转回时,可作纳税调减处理。 4.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不确认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只有在出售、转让等情形时才确认投资收益,并且处置投资时,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税法规定,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作为股权投资所得;对短期投资在出售、转让时,作为处置收益,处置收益应为所获得的处置收入与短期投资计税成本(即短期投资的初始成本,包括买价及为取得短期投资发生的其他相关税费)的差额。 企业初始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减少投资的计税成本,这一点所得税处理与会计处理是一致的。举例说明如下: 例1.A公司2004年8月1日以银行存款70000元购入B公司普通股股票10000股,其中1000元为B公司已宣告而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A公司于8月25日收到B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2004年12月31日,由于市价低于成本,A企业提取跌价准备3000元。 购入B公司普通股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投资 69000 应收股利 1000 贷:银行存款 70000 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应收股利 1000 计提跌价准备时, 借:投资收益 30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000 纳税调整:①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1000元,实际是A公司所持有的一笔债权,而不是投资持有收益,因此无须作投资持有收益补税。②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3000元,按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应作纳税调增处理。③会计上2004年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66000元(69000-3000),税收上短期投资计税成本为69000元。 例2.续上例,2005年4月1日B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10股派2元的现金股利。A公司于2005年5月10日收到B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2005年7月13日,A公司因急需资金,将上述持有的B公司股票10000股全部出售,所得收入为82000元。B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24%. 确认应收现金股利(10000÷10×2=2000)时, 借:应收股利 2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投资 2000 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应收股利 2000 出售持有的B公司全部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 82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投资 67000 投资收益 18000 纳税调整:①收到的现金股利2000元应作为投资持有收益,经还原后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即在进行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应在申报表“投资收益”栏填入金额:2000÷(1-24%)=2631.58(元);在申报表“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栏填入金额:2000÷(1-24%)×24%=631.58(元)。②由于税法上短期投资的计税成本为69000元,转让所得为13000元(82000-69000),而不是会计“投资收益”中反映的18000元,则A公司进行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