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税人数是纳税调整的关键来源:作者:李英日期:2008-02-26字号[ 大 中 小 ]  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在核准计税人数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基于此,笔者对此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广大会计人员进行应付工资核算提供参考。  分清列支渠道是工资核算的前提  应付工资,包括在工资总额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不论是否在当月支付,都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不包括在工资总额内的发给职工的款项,如交通补贴、午餐补贴、通讯补贴、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内退人员计提的工资等,不在“应付工资”科目核算。要正确进行应付工资的会计核算,必须弄清几类特殊人员工资的列支渠道。  工会脱产专职人员工资的列支渠道。根据《关于新中有关工会经费问题的具体规定》,工会脱产专职人员工资等列支问题。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支付工会委员会脱产专职人员的工资、奖励、补贴、劳动保险和其他福利待遇,与所在单位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经费的列支渠道相同。  企业炊事人员工资的列支渠道。根据《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补助费开支办法的规定》,企业炊事人员的工资应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的列支渠道。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劳动保险费是指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包括提取的离退休职工劳保统筹基金)、价格补贴、医药费、易地安家补助费、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的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由于内退人员内退的原因多是身体健康问题,因此内退人员的工资应在劳动保险费中列支。  “三项经费”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月终,企业应将本月计提的应付福利费进行分配;生产、管理部门的人员(包括炊事人员、工会人员)计提的应付福利费,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应由销售费用开支的人员计提的应付福利费,计入营业费用;应由工程负担的人员计提的应付福利费,计入在建工程;应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人员计提的应付福利费,计入管理费用。企业按规定计提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关会计处理见B1版《工资及三项经费的纳税调整》)  计税人数是纳税调整的关键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午餐补贴均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这与会计上的工资总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确进行工资薪金支出的纳税调整,计税人数的确定是关键,这涉及三个文件: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不包括下列人员: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  根据《关于调整计税工资扣除限额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并考虑到目前企业改革、减员增效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列支工资时,下列人员不得列入计税工资人员基数: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  根据《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规定,企业纳税期核准计税人数按年平均人数计算,不包括应由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支付的福利、工会部门人员,以及已领取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下岗待业人员等。与以前政策比较,首次明确规定:企业纳税期核准计税人数按年平均人数计算,工会部门人员不属于计税人数。前已述及,按照现行有关制度规定,工会部门人员的工资并不在工会经费列支,因此,《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将工会部门人员排除在计税人数之外,确实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工会部门人员应纳入计税人数。实际上,《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将工会部门人员排除在计税人数之外,其前提是工会部门人员的工资由工会经费支付,但这与现行有关制度不符。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原则,合法性是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的,以税收法规规定为准。基于此,《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明确,《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中所称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是指按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额。该数额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工会经费的计算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