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目不全,检查从哪里着手来源:作者:侯智平 刘志耕日期:2010-12-23字号[ 大 中 小 ] 案例 甲公司是一家具有28年历史、生产各种规格阀门的私营企业,早期发展较快,后来生产规模基本稳定在年产值4200万元~4900万元。由于甲公司近年来盈利水平及税负一直偏低,被当地税务局稽查局列为检查对象。 前不久,稽查局石科长带领检查组到甲公司进行例行检查。在检查前的案头分析中,检查组确定了检查重点。从甲公司被检查年度的日常会计核算上,检查组没有发现违规问题,其主要产品料、工、费的配比及生产规模与销售收入的配比都较为正常。但由于甲公司账目核算不清晰、不完整,加上公司会计人员更换频繁,公司会计要么称不清楚当时的情况,要么称无法提供相关资料,致使许多情况无法深入查明。 石科长经过分析,明确了3种检查方法寻求突破。*9,尽管甲公司针对纳税检查设置了种种障碍,但这只能影响对以前年度的纳税检查,对被检查当期发生的涉税事项,甲公司无法回避,如果能够检查出当期存在的重大纳税问题再予以类推,就能查出以前年度存在的问题。第二,对甲公司在以前年度购买但仍在当期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看是否存在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等账实不符的情况,也可揭示以前的问题。第三,检查甲公司账面存货核算状况,看是否存在长期不动的存货,同时抽查账面现有主要存货,看是否存在账多物少虚假购进仍未“消化”或账少物多账外经营的情况。 果然,尽管*9种方法未见成效,但后两种方法揭穿了甲公司精心策划多年的偷税方案。对固定资产的检查方面,检查人员不仅很快发现了甲公司存在的有账无物的固定资产,而且发现此类固定资产每月都正常计提折旧。对存货的检查方面,账面上没有发现长期不动的存货,对主要存货的抽盘也未发现问题,于是转向对在产品的检查,按照甲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周期测算,甲公司每月平均应该保留的在产品金额应为300万元,但甲公司账面实际保留的在产品金额为950万元。最终,甲公司只能承认了以前年度虚假购进的存货仍保留在在产品中未能及时“消化”的情况,并受到应有的处理、处罚。 分析 在实务中,很多纳税人对纳税检查存在或多或少的防范心理,部分纳税人会精心策划应对纳税检查的方法。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纳税人对纳税检查的应对和防范,往往是以偷逃税为目的,由于其采取了一系列误导或迷惑检查人员的方法,从而使得此类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对纳税人精心安排的应对纳税检查的方法,检查人员切忌“草草收兵”,务必仔细分析,查找出揭示偷逃税问题的突破口,针对突破口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