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在于实现税收公平——解读《企业所得税法》来源:作者:安蓓 江国成日期:2007-11-29字号[ 大 中 小 ]   据新华社电中国19日正式公布于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此间人士表示,根据人大代表建议,对税法的修改体现了以财税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精神,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草案修改15处上周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根据代表意见对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共进行了15处修改。  其中,主要的内容修改包括: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比例从年度利润总额的10%进一步提高到12%;在草案中增加符合条件的企业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免征、减征所得税的规定;不再具体列举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将“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修改为“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确立了新税收优惠体系新税法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税收优惠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利用税收调节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税收政策的方向。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尽可能多地吸引外资转向更加贴近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2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均未能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的目标。  新税法扩大了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增加了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享受减免税优惠等方面的内容。高培勇表示,税法修改进一步增加企业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免征减征所得税的规定,是对以税收优惠推动节能环保的补充和强化。  对于不再具体列举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这进一步增强了税法施行的灵活性,有利于中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及时做出调整。  实质在于实现税收公平2008年1月1日起,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将与内资企业按照25%的统一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并将与内资企业平等享受更侧重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优惠税率政策。  高培勇表示,“两法合并”的实质在于实现税收公平。它结束了企业因“身份”不同而享受不同税收待遇的时代。新税法的各项规定,不分国有、民营、内资或是外资,将适用于所有身份的企业。目前中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更加强调公平性,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原则。  拉动企业公益性捐助根据公布的新税法,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比最初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草案所规定的10%的比例还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扣除比例只有3%.此间人士指出,新税法关于慈善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意在鼓励企业和社会更多参与公益性活动,为实现社会财富的更公平分配提供机制保障。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新闻发言人刘俊山说,企业对社会进行公益性捐赠,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提高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纳税扣除额度,对于这种公益性捐赠行为无疑是一种鼓励。  根据此前3%的纳税扣除比例,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而超额的部分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以至于企业多捐赠却未必能少纳税,这对企业参与公益性捐助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抑制。  目前中国慈善捐赠尚不乐观。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已引起中国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提升股市整体投资价值证券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所得税负担将明显减轻,中国股市整体投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滕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新的企业所得税明年生效后,由于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的所得税税收负担明显下降,上市公司可预期的税后利润和可分配的利润将显著提升。毫无疑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国股市是一个很大的利好。  分析人士称,目前内资企业名义所得税税率为33%,但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施行,国内A股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税负平均水平约为29%.滕泰表示,政府减少部分税收、让利于企业,直接增加了企业股东(包括上市公司的流动股东)的利益,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活动的扩张可以带动中国经济更有活力地持续增长,最终有利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带来的税后净利增加是“一次性”利好,并不会对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构成重大影响。上述利好因素部分已经被提前消化。就长期而言,投资者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关注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