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方税收与GDP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下)来源:阿毛税官论坛作者: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三、长沙地方税收的近期走势及对策建议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税规模已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其走势变化,直接反映着长沙及全省经济状况。 (一)长沙地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地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和税收的增长都将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从国际形势而言,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结构大调整以及加入WTO,将强力推进市场化和工业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将和其它高新技术一起融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使传统产业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对拓宽长沙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主动承接国际先进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国内环境而言,党中央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一点一线”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长沙率先发展的战略,又为长沙的经济腾飞和地方税收的壮大,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就长沙目前而言,在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上,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工业化中期,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在城乡经济发展格局上,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的起点,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体制环境上,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从而使长沙的产业发展正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转向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整体升级;农村经济发展正从离土不离乡转向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正从开放搞活转向建立和明确经济规则。 但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也从体制、机制和观念上反映出多方面的不适应,将制约长沙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税收的增长。如:经济总量不大,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传统工业技改步伐不快,支柱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外向度不高,有效需求不足、要素市场发育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双重竞争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地方税收与GDP增长的a1组合和协调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二)长沙地方税收与GDP增长的走势预测根据长沙市“十五”发展计划纲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按“九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13.18%测算,到2003年将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5年GDP实现1219.06亿元,考虑“十五”后期的增长会有所加快的因素,GDP将达到1300亿元。在现有税收政策不作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依据历史数据(表9),运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计算,“十五”时期,长沙地方税收年平均增长将在13.02%左右,到2005年地方税收规模将达到55.95亿元。 在此基础上,如果2005年的GDP达到1300亿元,按“九五”时期百元GDP的4.29贡献率计算,还可增长地税收入3.47亿元;如果第三产业增长4个点,*9、二产业相应减少2个点,依其贡献率多少相抵之后,还可增收地方税收约0.8亿元;社保费若能顺利改成社保税,并由地税机关征收,以2000年全市入库6个亿为依据,则可增加6个亿以上的地方税收。这样,到2005年长沙地方税收的总规模有可能达到66亿元。 (三)促进长沙地方税收与GDP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遵循经济运行规律。 从税收的本质来看,其物质基础是社会剩余产品,社会剩余产品越多,税收的源泉也就越广;社会剩余产品增长越快,税收的源泉也就增长越快。经济决定税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总量决定税收总量,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税收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同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地方税收科学适度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其宏观调控职能作用的发挥。当税收增长在一定区间内,对经济增长将起促进作用;当税收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只有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需与求、供与给的问题,才能形成税收征管合力,互相支持、互相理解,才能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经济类型结构直接影响着税收的结构及增长规模,进而影响地方税收增长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三大产业中,各产业的含税量不同,就地方税收而言,*9产业只有屠宰税,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长沙县连屠宰税都没有了。第二产业的税负较重,对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都作了很大的贡献,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下降,必然导致税收减少。在第三产业中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餐饮、服务、文体、影视则是地方税收的支柱行业,对地税规模的壮大贡献大,但在三产中亦有一些领域是无税的或低税的却又是必不可少的领域。因此,要从当地发展的长远考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地税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培植地方税源,带动经济增长,促进良性循环。 3、提高税收法治意识,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杠杆,通常采用一些税收优惠的形式来实现其产业导向,如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外商投资的招商引资政策,促进环保的税收优惠等,我们应根据国家的产业导向,结合长沙的实际,把税收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对符合政策要求的,一律按政策优惠,对不符合要求的,如假高新、假合资、假重点企业决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审批制度,把好关,执好法。决不能擅自出台“土政策”减免税收,否则这边招商引来了一批经营户,那边搬走了一批逃税者,撤了东墙补西墙,“商未招成,税未收上,经济还是个老样”。因此,全社会特别是党政权力机关要提高税收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税,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那些有发展潜力、有税源潜力和有带动潜力的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4、完善政府收入机制,建立地方税收体系。 地方政府的收入构成,可分为四大块:一是地方税收,这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二是共享税的中央返还部分,这是构成地方财政的重要部分;三是农税,对地方可用财力贡献不大;四是收费,则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块。要完善地方政府的收入机制,建立地方税收体系,就要在规范收费上做文章。虽然费改税的探索和规范收费已经历了四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收费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分配不公、管理不严,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收费资金所有权不清,分散了政府的财力,制约了宏观调控能力的问题还很严重。因此,要加快费改税的步伐,社保费应尽快改为社保税由地税征收;一部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收费和基金亦应尽快相应改为地方税种或进行税式管理;对非营利的政策性收费要进一步规范;对经营性的事业性收费要从预算和预算外中彻底剥离,实行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完全推向市场。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完善政府收入机制,促进地方税收体系的形成。 5、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征管质量。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手段。“十五”时期,全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按照总局和省局的总体要求,构建以计算机为依托,实行征管查三分离,形成税源控管严密、纳税自觉申报、征管手段先进而又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征管新格局。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各级地税部门要把资金投向的重点放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上来,各级政府要从财力上支持地税系统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大人才投入。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要结合税收信息化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实施“信息人才工程”。一方面要眼睛向外,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办法聘用有真才实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型人才,并予以关心和培养,使社会上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从内部层层推荐,选拔计算机知识基础较好有征管实践经验的税干进行深造,培养一批既懂税收业务,又懂计算机开发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普及信息化知识,使每一个税干在工作中都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要通过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地方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效率。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1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