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财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来源:中国税务报作者:安体富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一、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我国经济中的薄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财政工作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用于加大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包括用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直补,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等。在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同时,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减负1250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些增加的资金除了用于增加上述各项支出外,重点向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总之,这些年来,公共财政的阳光正在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农村。  2.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高投资低消费的后果是投资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财税角度来说,一是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大力支持能够广泛吸纳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三是要完善能使居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如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财政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2006年全国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4437.7亿元,增长17.3%,其中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2010亿元,增长22.9%;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2019.3亿元,又比2006年增加247亿元,增长13.9%。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增长19.6%,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536亿元,增长39.4%;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亿元,增长41.7%。在支持卫生事业发展方面,2006年全国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1311.6亿元,增长26.5%,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8亿元,增长65.4%;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这方面支出312.8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4亿元,增长86.8%。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这方面财税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大科技投入。2006年,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国财政科技支出1260.4亿元,增长26.2%,其中中央财政支出774亿元,增长29.2%;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出881.2亿元,比2006年增长20.1%。在财政投入规模加大的基础上,优化了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增加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大了对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这一主体地位不能确立,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就会落空。在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税收政策与制度有着突出的作用,这涉及许多税种和有关优惠政策的调整。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属于生产型增值税,它对企业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中所含增值税款不能抵扣,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影响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税种,“两法”合并后的新的企业所得所制实行25%的中等偏低税率,据实列支工资性支出、对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等规定,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除了税收政策手段之外,还应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手段支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涉及的财税政策和制度主要有:  1.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2006年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调整,全年安排退耕还林400万亩,退耕还草1.5亿亩。  2.改革和完善税制。2006年4月1日我国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其重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一类是对高能耗的消费品,如小汽车、摩托车,按排放量的大小实行不同的税率,排放量越大税率越高,体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类是对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等成品油,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课税。此外,还对资源税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提高相关税额,以促进节约资源。今后还应加快燃油税的出台以及研究出台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等的相关财税政策,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3.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制度改革试点。为了节约资源,除了征税之外,还可以推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4.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巩固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研究实施鼓励资源性和有利于技术创新产品的进口,以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出口的税收政策。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报专家指导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