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税收风险管理有待完善来源:中国税务报作者:杜龙吉 耿玉长 刘用日期:2012-11-13字号[ 大 中 小 ]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水平的过程。  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9,基础数据的薄弱性与风险指标的匮乏性制约风险识别精准度。当前,内部数据质量不高,外部数据信息不全,风险模型指标匮乏等,降低了风险识别的精准度。第二,风险应对单位存在任务分配不及时、不科学,应对人员不按流程实施、不按规范操作等问题。应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风险管理的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风险应对单位应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建立严密的风险应对工作机制,提高应对人员责任心与使命感,用操作的艺术弥补风险识别的不足。第三,风险管理流程与税收业务流程“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需要在涉税数据整备、风险指标管理、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风险应对监管等方面作出努力。  狠抓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应统筹大集中系统数据和综合治税外部数据,规范数据采集、核实和考核。在数据采集环节,重点加强会计人员账务处理、财务报表报送和纳税申报管理,严把数据入口关。在数据核实环节,加大核查力度,及时做好风险应对中变化数据的核对修改。在数据考核环节,按照“谁采集、谁维护、考核谁”原则,明确数据质量责任主体。重点要做好综合治税数据的分析利用工作。  完善指标体系,发挥指标使用价值。突出风险指标和识别模型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配置风险要素,严谨规范指标制定标准,本着“简便、管用、前瞻”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构建指标模型,做实指标、数据,解决技术资源断档、风险指标匮乏、共享度不高的难题。  倡导扁平管理,推进机关实体运作。严格按照“X+1+3”(X指相关业务部门,1指风险识别部门,3指风险应对部门)模式设置全覆盖的风险管理岗位。完善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和配套制度,梳理整合风险管理事项,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工作诸环节。坚持“无识别不推送”原则,将所有税源管理事项纳入风险识别范围。加强部门协作,做到数据风险部门不越位、业务管理部门不缺位、基层机关部门找准位,真正实现风险管理流程与税收业务流程的高度融合。  严格监督评价,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应对任务的跟踪问效,规范风险管理计划执行与报告行为,按照“谁发起、谁评估、谁分析”原则落实绩效评估和风险分析报告,做到“有应对就有反馈,有反馈就有分析”,运用分析结论找准税收征管薄弱环节,不断完善举措。大力开展风险应对复审,将风险应对准期完成率、有问题率、任务反馈率和复审准确率等作为风险评价重点。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回头看”,不断修订风险指标模型,持续发挥风险管理对征管效能的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