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税收对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来源:九江市地税局作者:方同艳日期:2013-03-04字号[ 大 中 小 ]   〔摘要〕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具有筹集资金和调节经济的基本职能。税收主要通过计划、用途、成本、执法、服务等因素对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产生重要影响。从税收的不同因素出发,全面提升政府“聚财”与“用财”水平是税收增强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政府绩效 政府信用 税收因素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税收具有筹集资金和调节经济的基本职能,税制的优劣和税收工作的好坏对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税收对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税收计划因素  税收计划是财政收入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需求,税收计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对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税收计划的编制。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来源。编制税收计划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考虑各地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注重实地调查研究,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不顾经济发展,一味追求税收增长速度的税收计划,必然会损害经济的发展,加大财政风险,破坏税收治理环境,势必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的满意度。税收负担的合理与否是衡量税收计划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国民收入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人均税收政策负担率等是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主要指标。  (二)税收计划的执行。税收计划的执行过程就是税收工作为政府“聚财”的过程。税务机关作为为政府聚财的职能部门,依法组织收入始终是税务机关的中心工作,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水平代表了政府以税聚财的绩效水平,尤其影响到广大纳税人对政府信用的满意程度。必须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好完成收入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出台与国家税收政策相违背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严格组织收入纪律,不得混库串库,严禁搞水份,严禁引税、买税、卖税,严禁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不得违规减免税。大力组织收入,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税收用途因素  税收用途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预算的形式将税收收入用于各项财政支出的去向。地方政府“用财”的方向、数量、质量和效果是地方政府各项绩效指标的价值体现。因此,税收用途是影响公众对地方政府绩效和信用满意程度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要建立民主决策的机制,尤其对预算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要向社会公开,接受人大与社会公众监督,不但要监督政府把钱花得对不对、合法不合法,还要监督花得好不好、合理不合理,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政府应通过加大在环保规划、技术攻关、基础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大力扶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教、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各级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税收成本因素  税收成本是指征纳双方在征税和纳税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代价的总和,具体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费用。税收成本的高低是税务行政绩效高低的直接体现。  由于我国现行税制与税收体系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过于频繁,税务机构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税收治理环境欠佳,税收信息化水平不高,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税收成本居高不下。必须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政策,建立简繁适度的税制体系。根据经济区域划分来合理设置税务机构,实现减员增效,加强国、地税工作的协调配合。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高信息管税水平。坚持依法治税,净化税收征纳环境 .加强税收宣传,提高自觉纳税意识;争取各级党政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各级行政干预行为;切实遏制部门争利、税费不分和以费挤税等现象的产生;加强税务机关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完善协护税网络。强化税收成本观念,建立税收成本核算监督制度,加强税收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努力实现税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税收工作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社会公众对税收工作的满意度。  四、税收执法因素  税收执法是税务机关或经法定授权组织代表国家进行的税收管理活动,税收执法是政府行政机关重要的行政执法活动之一。税收执法水平不仅体现了政府机关行政执法水平,也代表了政府行政执法的形象。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税收执法效果的优劣取决于税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高低。让一个道德品质坏,私欲心强的人来执法,法只是他谋取私利的工具;一个法制观念淡薄、没有责任心的人来执法,法只是他手中的玩偶,可以随意“开口子”、“做人情”。因此,必须提高税务人员的执业素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法律至上的执法理念。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税务人员自学成才,积极开展在岗职业培训,确保每一岗位的税务人员都成为本岗位的内行,真正做到懂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规范税收执法程序,确保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规范地税行政许可、审批,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地税行政审批效率。强化地税执法监督,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过错责任追究。以优异的税收执法水平和优良的执法形象,提升地方政府绩效水平和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  五、税收服务因素  税收服务是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的基础性工作。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税收服务质量与水平是纳税人评价地方政府绩效和政府信用的直观依据。  税务机关应强化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以纳税人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税务干部工作实绩和效率的重要标准。牢固树立“有限管理、无限服务”的服务理念,有效贯彻“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工作思路,以辅导、提示、约谈等平和的管理方式,帮助纳税人化解涉税风险,减少征纳矛盾和冲突。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支持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发挥税收政策调控经济、调节分配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严格履行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实行首问责任制、实行一次性告知制。推行假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推行网上办税系统和财税库银联网,为纳税人办理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提供便利。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加强行风监察,畅通投诉渠道,加强与纳税人沟通,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互信、和谐共赢的征纳关系。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树立新时期税务部门和税收干部的良好形象,为提升地方政府绩效和增强政府信用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