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记账过程的数据处理来源:财会信报作者:刘珊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反记账是将已经登记入账的会计数据予以取消,使之恢复到记账前的状态。它是记账的逆操作,也是计算机会计系统独有的一个概念。反记账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的错误凭证被登记入账。这种情况在计算机会计系统投入使用初期渊尤其在试运行期间冤非常容易发生。如果没有反记账功能,则只能编制大量的错账更正凭证予以更正,从而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从审计的角度来看,当审计人员查到一笔又一笔错账时,这些错账也许在后续的凭证中进行了更正,但仍会使审计人员对错误产生麻痹思想,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如果有反记账功能就可以先取消记账,把错误凭证全部更正后再重新记账,账簿中的冗余信息就可以大大减少,账簿信息就会简洁明了,便于利用。 账证不符。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记账实质上是将记账凭证库的有关数据转入账簿数据库中,而且正式过账前要先对记账凭证进行平衡校验,以保证其正确性,所以账证一般是相符的。但是当计算机会计系统遭受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或者存放会计账簿数据的计算机硬盘扇区遭受物理损害,或者账簿数据库在没有启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情况下被人为非法篡改时,就完全可能导致账证不符。无论是账簿错误还是凭证错误,或者账簿、凭证都有错误,都无法像手工会计那样采用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来更正,*4的办法就是反记账。如果凭证数据正确,仅仅是账簿记录有误,取消错误的账簿记录后将正确的凭证数据转入即可;如果是凭证有误,则不管账簿记录是否正确,均应先取消账簿记录数据,再对错误凭证一一进行更正,审核无误后重新登记入账。 记账过程意外中断。在手工会计中,记账人员只需接下去登记就可以了。但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记账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当意外断电、病毒侵袭等非常事件导致记账过程意外中断时,财会人员无法了解计算机到底已经登记了多少张凭证,因而也就无法在系统恢复正常后继续登账。也许从理论上说,精通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的人能通过查询账簿数据库记录等方法获知记账过程中断时已登记的凭证数,但对普通的会计人员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况且即使获知记账过程意外中断时已登记的凭证数,会计软件也不允许接着记账,惟一的办法就是设置反记账功能。 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反证账: 在未记账凭证文件中保留已记账凭证记录。记账时,将记账范围内的凭证追加到账簿数据文件中,但不删除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的相应记录,只是作已记账标识,使其在编辑、查询未记账凭证时能自动被过滤掉,同时每一次记账后都在该未记账凭证文件上作截止标识。这样反记账时既可以直接按凭证日期、编号等指定范围,也可以根据每次记账后所作的截止标识恢复到最后一次或最后几次记账前的状态。反记账的实现也不再是将账簿数据文件记录转移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而是删除账簿数据文件的有关记录,同时去掉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相应记录的已记账标识和截止标识。在这种方式下,虽然未记账凭证文件的记录增加了硬盘占用空间,但省却了每次正式记账前的数据备份时间和备份文件占用的硬盘空间。与现行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效率更高,占用空间更少,使用起来更灵活方便。 将未记账凭证文件与账簿数据文件合而为一,只设置一个记账凭证文件。这个记账凭证文件用于存放全部未记账凭证和已记账凭证,其结构包括上述未记账凭证文件与账簿数据文件中的所有字段,即除了未记账凭证填制时涉及的各个字段外,还要加上已记账标识、记账人姓名等。同*9种方法一样,为了能恢复到最后一次或最后几次记账前的状态,还要加上一个截止标识字段,以记录每次记账的范围。当需要增加、编辑或查询未记账凭证时,就将打上已记账标识的记录过滤掉;当需要进行账簿查询或打印时,就把没有已记账标识的记录过滤掉。每次记账时,在记账范围内的凭证记录中加上已记账标识和记账人姓名,并将记账范围内的最末一条记录打上截止标识就可以了。这种方法下反记账的实现更加简单,只要将反记账范围内记录中的已记账标识、记账人姓名以及截止标识去掉即可。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1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