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成本计量方法探究来源:黑龙江对外经贸作者:刘非菲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一、企业社会成本计量的必要性  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或者实现非经济性的社会职能,在其付出的生产成本之外所付出的成本。企业社会成本的存在使拥有同样的技术并生产同样产品的不同企业产生社会成本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别。  在微观分析的框架中,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种逆向关系:即在总产出一定时,成本增大意味着收益减少,而收益增加则表明它是成本节约和成本利用效率提高而带来的结果。对于这一关系的假定和认可,使得个人或企业在逐利欲望的驱使下,竭力探寻降低成本和扩大利益的活动路径,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倾向于“收益预期大于成本支出”的理性假设。同时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个人或企业所进行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的活动,同样被看作是具有经济人“理性”意义的行为。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着易于被经济人“搭便车”的公共领域,这就隐含着使成本被推卸和逃脱,以至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可能。所以,约束社会成本和研究企业的社会效益十分重要。  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长期以来企业效益的评价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或者想评价社会效益但因缺乏评价体系而无从评价,迫切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成本进行研究,从而为客观评价企业社会效益建立基础。在企业社会成本相关理论中企业社会成本的计量问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二、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成本数据流向顺序是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业务系统,即会计交易事项通过凭证输入记入账簿系统,由账簿系统向业务系统提供成本信息资料,为各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决策支持。基于这种成本数据流向设计的成本信息系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成本信息与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匹配问题,已呈现出“好量疏质”、“忽视核心竞争”等缺陷,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它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尤其是基于这些成本的信息很难计量出确切的企业社会成本数额,采用新的方式方法、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  传统的成本系统包括的五种计量属性,分别是:  1.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很丰富。但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2.现行成本。指在本期重置或重购持有资本的成本,又称重置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  3.现行市价。指在正常清理条件下,资产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又称脱手价格。它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能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即假设企业资源随时处于清算状态。  4.可实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原则,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  5.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与决策的可靠性最差。  上述五种计量属性,各有特点和局限性,而且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产生,在达到多元化会计目标的计量过程中,各有利弊。企业社会成本包括内容较为特殊,某些外部经济效益很难直接计量出来,在许多情况下也并不等于企业实际支出和收益。企业社会成本会计核算大多没有直接的市场价值,计价基础就不能仅采用历史成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多种计量属性。  三、企业社会成本计量方法  企业社会成本的性质决定了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只能应用一些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尽量做到相对准确。另外,除了可用货币反映企业的各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外,还可用实物指标和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企业社会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国内外会计机构的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支出成本法、设计新型成本信息系统等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数量的方法。调查分析法是一种粗略的不精确的方法,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应遵循下列标准:被评估的事项必须是使用者或受影响者能够明显体会到此项的益处或害处;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评估,都必须能将所受的影响转换成货币单位;调查对象必须愿意提供真实答案。  2.替代品评价法  替代品评价法是指当某项社会效益或社会成本无法直接确定时,可通过估计替代品的价值来确定。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重置成本法,也就是复原或避免成本法,即假定在现有的条件下,企业按照重置(取得、开发)与现有状况相当的社会效益所付出的代价作为应付社会成本费计量的依据。其优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现时环境保持同步性。但计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由于社会成本内容特点的不同,则其重置成本也绝对不同,从而缺乏可比性。  3.支出成本法  支出成本法是指按取得某项社会效益和发生某项社会成本时的实际支出来确定,也就是这部分企业社会成本是以所支付的全部价值作为入账成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量可靠,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及可验证性的特点。但其缺点也较明显,受时间、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成本的相关性较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取得的实际成本有较大的差别。例如企业为解决环境污染而购置了处理设备,其实际支出就是社会成本数额。  4.设计新型成本信息系统  为了保证成本信息能支持多目标决策,设计成本原始数据库结构,设置两个基本库———数据库和方法库,数据库记载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而方法库则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规则,会计准则只是规则中的一种方法)。在信息使用者使用成本信息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成本信息内容,而不是传统成本计量系统将规则固化在会计数据里。  未来成本计量模式会突破会计账户系统,在账户系统之外构建一个开放系统。在设计底层作业层次的成本计量系统时,要考虑上两层即公司战略层和管理控制层的需要,以便于数据汇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管理成本计量系统要突破财务会计系统的束缚,但与财务成本信息有“一体化”联系要求,即数据相互关联,不应该设计成两个数据相互独立的系统,否则将会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在一体化系统设计思想下,尽可能采取“保证局部数据应局部使用,全局数据应全局使用”的原则。此外在进入会计账户数据库的数据时,要设立“屏障”以保证符合会计准则法定性要求。  未来成本计量模式中的数据由业务系统流向管理会计系统直至财务会计系统,业务部门发生活动立即被实时地记录下来,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三流”相匹配信息数据。对于外部财务会计而言,所需信息十分有限,将从业务数据库中获取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成本信息,记入会计账簿系统。而大量价值信息可依据需要被用来确定、汇总、计量企业社会成本等其他企业需要的信息。  当然,同时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性问题。任何成本信息的搜集都是有代价的,拥有最准确企业成本计量方法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成本信息成本是由计量成本和错误成本叠加而成的。如果计量成本的代价太高,实施这种系统的成本将大大超过由于其能够提供“精准”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此,a1成本制度是一个次优化的选择,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