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加强企业内控是资本市场的大事来源:中国会计视野作者:李小雪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9、搞好企业内部控制是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  企业内部控制历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企业内控出问题,有时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2001年、2002年美国爆发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 给美国乃至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为此,2002年7月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萨班斯_奥克斯莱法案》。该法案是自1933年美国《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来,对证券市场和证券监管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法律,也是美国证监会由传统的信息披露监管转向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并重的转折点。该法案的404条款明确要求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一规定对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高度重视,2005年11月,国务院转批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意见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成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新的会计准则强调资产负债观,强调相关性,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对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健全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证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是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直接体现,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  (2)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上市公司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相关规定,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堵塞漏洞,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公司风险。  (3)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对投资者回报。  第二,证监会十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后, 证监会就开始着手认真研究并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 对期货、证券和基金等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4月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2001年1月31日,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12月3日,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对期货、证券和基金公司等高风险行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规范。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加, 规模逐渐扩大, 在这过程中, 出现过几起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境内上市的如银广夏、麦科特等,境外上市的如中航油, 这些事件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损害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为了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2002年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要求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规范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运作。  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沪市上市公司自2006年7月1日执行。2006年9月2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深市上市公司自2007年7月1日执行。 上述文件的制定和发布对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证监会积极配合财政部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证监会申请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和“证券及相关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标准”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证监会领导对课题的研究工作和进展情况高度重视。2006年10月,证监会领导组织召开了课题的开题报告会。在开题报告会上,相关部门提出了详细的研究计划, 明确了课题的研究分工。此后,证监会领导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听取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到目前为止,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证监会系统内刊发了内部资料《内部控制研究简讯》。证监会将按照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