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基本规范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具体运用来源:《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作者:秦爱萍日期:2010-02-04字号[ 大 中 小 ]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科研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科研事业单位因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经济案件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单位财产上的损失,而且还影响了科研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进展。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保障科研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提高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一、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 内部控制环境弱化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普遍存在单位行政权力时常逾越控制的情况。过去,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计划行政管理体制,单位的一切活动都处于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开始多渠道筹集经费,单位的经济活动也开始多元化,但是新的管理体制却没有跟上,仍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模式,行政权力指挥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决定着单位的各项事务,内部控制在科研事业单位不被重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内部动力。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乏力,对查出的违法乱纪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法。甚至一些厅、处级干部利用权力进行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其中不乏学科中的学术权威。同样,对于下层各级领导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造成部分人滥用手中的权力,以权力为己谋私。  2. 缺乏内部控制理念  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现存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方面也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生搬硬套其他单位的制度,没有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本无法实施。因此,对基础建设中出现的漏洞没有一套可行的制度、程序来堵住漏洞的发生,致使财务管理混乱,极易造成损失,更谈不上什么效益。  3.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科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使得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非常广,涉及单位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院系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管理等。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尚未公开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某些非经常业务缺乏控制,如投资、工程等;其中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参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体现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有的单位虽建有规章制度,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内部控制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许多贪污案表明,上级给予犯罪者的职权大于他们正常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权力的制约,而且包含了许多不相容职权,给了他们作案的机会,尤其是在作案初期,错过了对其揭露、制止的机会,以致酿成贪污大案。  4.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较差  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惩罚与激励机制。这也与科研事业单位的环境有关。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其员工主要是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对于这些与自己不相关的制度不理解,另外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因此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事情没有人去管,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去惩罚。对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人也没有相应的奖励,而且也被认为“不好办事”,得罪人,没人喜欢,影响其以后的发展。  5. 监督评价体系失效  在内部监督上,有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内部管理形成不了相互的牵制与监督,导致危害单位利益的事情发生。另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否,及执行的有效程度,没有一个评价的体系,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二、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根据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原因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内部控制理论和国外科研事业单位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建设  精简行政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建设的重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来自国外科研事业单位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管理决策能力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及前途。  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目前管理层的管理知识现状,必须加强对其进行管理知识培训,把现代的管理理论应用到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中来,使管理者重视内部控制,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制度。重视教职员工教育、培训,强调团队精神,实行科学、务实的经营管理方式。  2. 改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党——所长(处长)——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上令下行的组织管理体制,下边难以对上边进行监督和反馈。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监督的部门是纪检部门和审计部门,但目前的现状是:(1)国家以及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责任不明确,难以进行量化或考核,监督部门难以评价;(2)内部审计部门不独立,难以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3)监督部门考核后即使发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必须在科研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的情况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奖励和惩罚的措施,为科研事业单位权力设一道制度门槛;(4)增加监督检查部门的独立性,公开检查结果,对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惩罚,对遵守规章并绩效突出的部门进行奖励。  3. 积极探索财务内部控制形式  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是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约束机制, 堵塞资金流失的漏洞,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1)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财务总监、财务部长下管一级等形式多样的会计委派制, 强化财务监督, 维护出资者利益,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大力推广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明确内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强化内审工作机构,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加强对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 前移监督关口, 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 并将内审与外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 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4.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的外部竞争力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和评价部门有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部门。目前,这三个内部监督控制机构或者合署办公,或者分开办公。由于这些部门设立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归属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缺乏独立性,缺乏制度来保障他们的权利,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机构及队伍的建设,并建立配套的制度保障他们权利的实施。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量太弱,难以有效监督。因此,需要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外部监督力量,除了教育系统、税务部门的监督之外,更要加强外部审计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负责科研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设立审计部门的花费大大少于通过审计节约的资金。通过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外部因素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使各级领导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5. 推进单位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财务管理的*6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 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1)要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以达到“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2)逐步引进、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软件, 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3)通过单位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国际互联网,使科研事业单位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查询单位资金流向、避免了传统手工填制报表的弊端,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  作者单位: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