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高新区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来源:唐山市地方税务局作者:日期:2008-07-02字号[ 大 中 小 ]   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15年来,高新区以建设现代工业园区为龙头,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强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用,进一步完善孵化功能,区域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作为地税部门,认真分析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的内在联系,把握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地方税源的分布状况,对进一步强化地方税收征管,充裕地方财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分析  2007年,高新区实现GDP为42亿元,自1996年以来年均递增29.18%。其中,*9产业经济年均递减3.33%,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经济年均递增29.3%,第三产业经济年均递增33.15%,均略高于全区GDP年均增长速度,加之第二产业经济长期占据全区GDP的近80%,由此可见,全区的GDP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经济增长来拉动。高新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见附表一)  一是第二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从1996年以来,二产经济始终占GDP总量的近80%,全区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特征,即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0.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占第二产业经济的比重为90.9%.  二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第三产业经济比重由1996年的15.22%上升到2007年的21.24%,且年均递增达到33.15%,已经成为了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发优势。几年来,高新区积极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服务业、金融电信等第三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9产业的经济比重不断弱化。*9产业经济比重由1996年的7.08%下降到2007年的0.29%,*9产业比重不到GDP的0.3%。这是高新区积极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使农业主导型经济过渡到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新区地税系统始终坚持经济税收观,紧密结合全区经济发展状况,强化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实现了地方税收的持续快速增长,为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2007年共完成税收收入23535万元,自1996年起年均增长25.27%,基本实现了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高新区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征有:  一是从各产业提供的地方税收情况看,全区地方税收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完全相适应,均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2007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8.47%,提供的地方税收为13182万元,占总税收的56.01%,第二产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占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1.24%,提供的地方税收为10353万元,占总收入的43.99%,对应比例互相匹配。(见附表二)  二是从地方税收及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看,大体匹配,略有差异。地税收入、二产税收和三产税收的年均增速基本与相应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速相适应,地税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27%,而第三产业税收达到了40.08%,这与国民经济中三产经济产值高于GDP年均增长率相适应。同样,在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下,特别是受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等的影响,第二产业地方税收弹性不足,弹性系数只有0.69,导致地方税收受GDP拉动的动力不足,增长较慢。所以,导致第二产业经济年均增速为29.3%,而第二产业地方税收年均增速却只有20.33%.  三是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增长迅速。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地方税收10353万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43.99%,年均增速达40.08%,高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增速。高新区第三产业以房地产、信息传输业、电信业为重点行业。据测算,高新区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弹性系统为1.21,意味着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地方税收1.21个百分点。  四是从各经济类型提供的地方税收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深入,特别是高新区大力实施了引进项目战略,国有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经济等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股份制经济始终保持了强势增长,是全区地方税收的主力军。个体私营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税收总额和比重已跃居次席。国有集体经济和外资企业地方税收稳中有升,税收比重均接近20%。(见附表三)  五是从税收级次看,自2002年新一轮分税制以来,中央级收入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省级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2%,市级收入的比重保持在2%,区级收入的比重保持在近60%。2007年,区级收入实现13676万元,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共享税实现收入9858万元,占全部区级收入的72.09%;而房产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等8个纯区级收入的税种共实现收入3818万元,占全部区级收入的27.91%。共享税种征税范围面广、税基宽、数额大,是区级税收收入的绝对主力。因此,在巩固共享税收入的基础上,做好非共享税种的挖潜增收工作,是增加区级税收收入的重要途径。(见附表五)  把握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的内在联系,科学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对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地方税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税机构自组建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与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同步协调,地方税收占GDP的比重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  二、地方税收收入与经济的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分析地方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设地方税收为Y,GDP为X,于是可以建立回归一元线性模型:y=a+bx(a、b为常数),这里我们采用12年的经济指标及税收收入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a和b,使用Eviews软件中的OLS估计方法得到:(见附表一和附表二)  地方税收(Y)与GDP(X)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0.055947GDP+1974.777相关系数R2=0.85,非常接近于1.通过拟合优度检验、F值检验和t值检验,说明此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程度比较高。从该方程可以看出GDP每增加1亿元,地方税收则平均增加约559.47万元。2007年GDP为42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39亿,按一元线性回归关系测算,地方税收应增长559.47×39=21819.33万元。2007年地方税收为23535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21560万元,两者正好相符。  营业税作为全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它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具有课税面较广、计算简便、收入较稳定的特征。从最近几年的数据看,营业税的比重基本保持在接近35%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比例,从经济发展与营业税的关系看,主要原因是我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年的2.80亿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1.04亿元,而固定资产的投资又将推动营业税的增长。近年来主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如海螺型材、爱信、松下、开诚电器等骨干优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加直接带动了建筑业、服务业税收的增长。2007年,共实现营业税8154万元,年均增速30.59%.其中,建筑业实现营业税3095万元,占37.9%,4年实现年均增速达38.73%;服务业实现营业税2233万元,占27.38%,4年实现年均增速达16%。(见附表四)  企业所得税始终保持了地方税收的主体地位。当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9产业进一步发展而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一定份额时,GDP增长受自然条件约束相对减弱,而资本、技术、人力资本资源及经济增长周期成为影响GDP及税源的主要因素,税收增长弹性增强,宏观税负随经济周期变化及经济运行的质量状况而自动升降,使税收成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这一时期,收益性税源增长明显。2007年,全区55%的制造企业实现了赢利,海螺型材、陆凯科技等全区30户重点税源企业实现企业所得税7012万元,占企业所得税总额的95.79%。其中,制造企业陆凯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科技产品创造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效益强势发展。2007年,陆凯科技实现销售利润1144.70万元,实现企业所得税378万元,同比增长379.92%。近几年,全区企业所得税增长放缓、比重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从2002年开始,新办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即经济发展拉动的税收增长没有全部体现在地税部门的征收税款之中。(见附表四)  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全区地方税收的第三大税源,占总收入的17%左右,而且增幅是*5的,从1996年的68万元上升到2007年3519万元,年均递增43.15%。主要原因是唐山松下、关东精密、爱信汽车零部件、太阳石药业等外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效益优良,促进了个人所得税的稳步提高。2007年,制造业共实现个人所得税2113万元,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0.04%。其中,唐山松下董事长佐佐木和正就缴纳个人所得税106.55万元。2006年全区个人所得税同比减收400万元,主要是由于国家提高了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造成了政策性减收。(见附表四)  城建税的总量从侧面反映了当地工业企业的规模。高新区是一个以制造业为支撑的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了高新区工业的规模,如陆凯科技、海螺型材、开诚电器等等,带来了城建税的增长。2007年,全区共实现城建税1417万元,年均增速达23.26%,占总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左右。其中,制造业实现城建税511万元,占36%。这说明高新区的制造业在发展壮大并把高新区带入了以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见附表四)  自1996年组建以来,高新区地税局始终坚持经济决定税收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认真分析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的内在联系,把握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狠抓税源管理和户籍管理,努力把经济增长点转化为税收增长点,连年超额完成了年度税收任务。  三、税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从高新区产业结构和地方税收的税源构成特征来看,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一园两基地”为龙头,突出科技创新,强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努力实现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第二产业发展质量。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高科技含量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在招商工作中,要继续坚持招商项目以高新为主、项目规模以大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为主的方针,把招商引资的落脚点放在“提升产品档次、转化经营机制、增强创新能力”上来,精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好的和谐GDP项目,真正把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带动地方税收的增长。就地方税收而言,制造业的地方税收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2007年,制造业实现地方税收为7365万元,贡献率达到31.29%。  二是把握区域经济脉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规律指出:劳动力与资本必然由*9产业、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5的产业。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主要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一切服务性行业。服务业具有税收增长弹性充足,税基宽广,税源丰沛的特点,是壮大地方税源,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的关键所在。根据专家测算,第二产业的产值每翻一倍,其财政收入大约也增加一倍,而服务业中的商品流通额每翻一倍,则其财政收入约增加两倍。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把主要来自服务业的营业税划为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服务业提供的税收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高新区而言,要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时期,大力发展以人的知识技能、信息通讯技术、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金融保险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更好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从而为第二产业经济税收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后续支撑。  三是切实强化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当前,针对高新区经济发展受土地制约、内生经济变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地税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从我做起,不等不靠,认真把握经济发展与税收工作的联系和规律,以税源管理和户籍管理为主线,实施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分纳税人管理,努力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收入;要及时研究国家关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的调整,加强调研,把握征管范围、税率调整、级次划分等关键环节,把减收因素降到最低,把增收因素管理到位;要密切关注唐山一号工程、龙王庙小区平改工程等新开工建设项目,强化管理,把经济增长点转化为税收增长点,从而实现地方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为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编辑:李月新)  附表一:唐山高新区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见附表)  附表二:高新区各产业地方税收统计数据(见附表)  附表三:高新区各经济性质地方税收比重分析数据(见附表)  附表四:高新区各主要地方税种比重分析数据(见附表)  附表五:高新区地方税收各级次收入比重数据(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