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后税制改革历程及增值税上调对经济的影响来源:商务部作者: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2005年11月默克尔政府上台时,德国经济仍处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堪重负以及财政赤字超标的困境中,始终未走出经济发展受阻的阴影。当年,德经济增长率仅为0.9%,明显低于2004年的1.6%;财政赤字为74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连续第4年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标准。2006年德经济依靠出口贸易的拉动,增长势头较为强劲,政府税收收入有所增加,抑制了财政赤字的进一步增大。经济学家认为,高福利制度、僵化的经济结构、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人口的老龄化成为德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问题。为增加财政收入,德从今年起调高增值税率,其对德经济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德国统一后的税制改革历程 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主要体现在统一后的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失业率上升,国内市场需求下降。1994年,德经济界人士对阻碍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进行了强烈批评,认为税收制度已陈旧不堪,到了必须改革的境地,并提出了税制改革构想。1997年1月,科尔总理领导下的德政府提出在1998年至1999年进行税制改革的建议。由于社会各界对降低税收的合理幅度以及降税后的补偿措施等方面存在争议,此次改革计划搁浅。 施罗德政府上台后,继续致力于推行税制改革。由于在税改问题上施与前财长拉封丹存在严重分歧,该税改方案暂时搁置。1999年3月,拉封丹的突然辞职使施罗德政府消除了推行税改计划的阻力。为减少争议,施罗德政府对税改内容进行了修改,注意照顾各方的利益。2000年1月,德统一后的[*{5}*]税改草案出台。2月,内阁对草案进行讨论和部分修改后提交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7月14日,这项德国重大税改法案最终在联邦参议院获得通过。就税率的降幅而言,该项法案被称为德历史上最为激进的减税改革措施。其涉及面之宽,直接触及到了德境内的每一个经营者的利益。其核心思想是降低企业赋税,重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内容是将公司所得税的税率降低至25%,将双税率制改为单一税制。 施罗德强调,新税法的实施将是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德经济将以近10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预计2001年德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达到2.7%左右,并有可能超过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也将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因此,2000年税制改革成为德经济上升的信号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增值税改革的背景 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当选总理,组成德历史上第二个大联合政府。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堪重负、财政赤字超标的局面,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填补巨额财政缺口,力争使财政赤字达到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标准。新政府以务实的态度全力推动经济及社会政策改革,其改革措施包括大幅度缩减财政开支;取消部分政府福利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措施;提高增值税及保险税率,增加政府税收收入等。2006年6月,政府向联邦参议院提交的增值税上调法案获得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德国的增值税税率由此前的16%提高到19%。 默克尔表示,上调增值税税率目的是增加税收,消除德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的财政赤字。同时还实施缩减财政支出的计划,包括削减公务员的圣诞津贴和对远距离乘车上下班者的补助,提高保险费税率等,以此实现至2009年共减少1170亿欧元财政赤字的承诺。联邦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2006年德经济加速增长有望抵消2007年提高增值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各党派对大联合政府实施增值税改革的支持。 三、增值税上调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2006年底德零售商因为消费者在增值税上调前出现的对大宗商品暂时性消费需求增加而受益,商品的零售总额也曾出现短期内猛增的现象,但德经济学家预测,增值税上调将对今年德国内消费需求造成巨大打击,导致已经出现的经济增长势头受到遏制。瑞士信贷银行的经济学家表示,增值税上调将抑制德2007年至2008年的经济增长,而此时德正处于经济复苏的脆弱期。增值税上调将沉重打击德经济最脆弱的环节-消费需求。 德零售商协会认为,2007年增值税上调对德零售业将造成一定影响,因增值税上调和其它成本增加所导致的实际物价上涨幅度为1.5%至2%。如果增值税上调的压力能由消费者、零售商和生产商共同承担,将会使2007年零售业销售增幅保持在0.5%至1%。增值税上调同样也成为催化剂,据行业统计,2006年11月和12月,德零售业销售额达到757亿欧元,增长2%,拉动全年销售额增长幅度达0.75个百分点。 今年1月,德GfK市场研究机构发布了今年初国内消费市场将进一步走弱的预测。根据消费市场晴雨表走势,今年1月的消费景气指数为8.5,2月份为4.8。与去年12月份增值税上调前的各项走势相比,购买力下滑幅度明显增大,个人收入增长期望值出现下降。 (二)导致零售业销售明显下降 德零售商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1月零售业实际销售比上月下滑5.1%,同比下降1.4%。2月份伊福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2个月下滑,从1月份的107.9降至107.0,低于预期的107.5。零售商的盈利状况衰减明显,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程度也有所减弱。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季节和年度末的影响,与去年12月份相比,1月份零售业名义和实际销售分别下滑4.5%和5.1%,食品、饮料及烟草名义和实际销售分别下降0.4%和2.6%,非食品类名义和实际销售分别下滑0.6%和0.4%。 (三)引起部分行业国内销售下滑和企业减员 仅以汽车行业为例,德汽车行业总会(ZDK)认为,增值税上调对本来就极不稳定的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对已出现上升势头的汽车消费市场将造成沉重打击。税率上调前形成暂时汽车销售高潮,但税率上调后销量是否增长难以预料。 据德汽车工业协会(VDA)统计,2006 年12月,德国内轿车销售量为30.34万辆,增长17.7%。全年的销售量为346.79万辆, 销售总收入达1685亿欧元,大大超过2005年的1255亿欧元。增值税税率上调将给2007年德汽车工业增长带来不确定因素,国内销售量下降已成必然趋势。预计2007年德汽车销售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支撑,国外市场销售额将占五分之三。据统计,今年1月份国内轿车销量为19.97万辆,同比下降10.5%,出口37.72万辆,增长22.5%;2月份国内轿车销量18.33万辆,下降15.1%,出口37.03万辆,增长9.2%。 柏林经济研究所在对德汽车制造业进行预测时表示,增值税上调对作为德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将产生不利影响,会明显打击整个德国汽车制造业。高税收遏制经济增长,将影响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使原本就乏力的德汽车市场更加萧条。此外,德汽车工业本身存在就业与高福利之间的矛盾,目前德汽车产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为33欧元,高出日本和美国20%,高出法国、意大利等国50%,与东欧国家或中国和韩国相比则更高。巨额的研发投入在保证产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也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近年来,德汽车生产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已纷纷采取裁员减薪的措施。今年2月,大众汽车公司曾宣布实施重组计划,影响到两万多名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待遇。奔驰和欧宝公司也计划大批裁员。全年德汽车行业将在现有75.1万名员工的基础上裁员1.5万人。本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走势低迷直接影响到德汽车生产企业的效益。近几个月以来,德汽车工业的部分供应商和整车制造企业的产值均有所下降。增值税上调对汽车消费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将影响德汽车工业的整体业绩。 (四)对德经济增长总体影响不大 对于2007年德经济增长幅度的预测,经济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预测结果,但对德经济增速将减缓的看法基本一致。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认为,目前德经济正处于持续增长的上升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上调增值税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微不足道。 科隆经济研究所最近发表的经济景气调查报告显示,德经济已走出低谷,逐渐进入上升阶段。上调增值税虽然会加重居民的负担,对刚出现的经济增长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总的来说,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决定性的阻碍。根据该所经济学家的测算,提高增值税意味着当年国内购买力下降,减少250亿欧元销售收入。但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与原先的预测有较大差距。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半数以上的生产型企业对未来的产量表示乐观,仅有13%的企业比较悲观。42%的出口型企业认为,出口量还将继续增加,仅有少于5%的企业称出口量将会逐步萎缩。 德六大经济研究机构联合预测,由于增值税及保险税的上调,2007年德通货膨胀率将由1.6%上升到2.5%,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下降约6%,但因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幅度较大,消费下降的影响很小。近日,德五大经济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经济发展春季报告》,大幅调高了对德经济增长幅度的预测值,称德经济今明两年将继续保持较强劲增长,增长率均为2.4%。 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对德经济发展的前景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德经济形势令人乐观,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已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物价基本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势头旺盛和外贸经济推动强劲等多方面。通过上调增值税率,今年联邦政府、各州及乡镇可获得约350亿欧元税款,将大大缓解财政亏空的状况。尽管调高增值税政策成为暂时的制约因素,但德经济增长势头近两年内不会改变。在即将公布的经济发展预测中,联邦政府将把今年的经济增幅由1.7%调高至2%以上。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