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特区成偷税漏税温床来源:商务部作者: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印度的经济正在以年均8.5%的速度增长,去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高达9.4%,然而像马尔蒂·德维一样的无地农民却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喜悦。恰恰相反的是,印度经济的腾飞、城市的扩大以及从2005年席卷印度的经济特区热,导致越来越多的印度农民流离失所,或者陷入极度贫困。失去土地的印度农民在问:在他们的生活中,经济改革的成果在哪里?   穿着拖鞋走完322公里   每天早上,居住在比哈尔邦斯卡普里村的马尔蒂·德维凌晨4点就要起床开始工作。她先要为家人煮早饭,接下来要去别人的地里劳动大约10小时,挣到的钱可能只有20卢比。回到家之后,她还要处理更多的家务。经常到夜里11点时,德维还在忙碌。   10月29日,坐在首都新德里的尘土中,德维叹息道:“如果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日子就会好过一些。我们现在拼命工作,但是我们只能得到很少的钱,我都喂不饱我的孩子。”   德维和坐在她身边的农民是印度庞大人口中最贫穷、最弱势的那一部分,他们的声音很少有人听到。10月2日,这些来自印度各地的无地农民从印度中部城市瓜里尔出发,朝着首都新德里开始了漫长的徒步之旅。将近一个月后,这些身无长物、通常是穿着一双拖鞋就走完全程的农民完成了长达322公里的徒步抗议,抵达了首都新德里。   “这是一种力,我不是独自一个人。”德维说,“我的脚在疼,不过即使我死了,也是值得的。如果回家,我们只能等着饿死。”   活动的组织者拉杰戈帕尔说:“政府只谈论着工业发展,对农业不屑一顾。但是印度有73%的农业人口,他们该怎么办?经济发展不该只让那些富人获益,它也必须让所有的民众受益,就从那些最穷的人开始。”   经济特区水土不服   印度是一个小农众多的国家。印度10亿人口中有近7亿农民,其中80%的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不到2公顷。换句话来说,印度70%的人口以种地为生,而他们又保障着印度10亿人口的粮食储备安全。在印度,是否拥有土地决定着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但是2005年,从南部的喀拉拉邦到北部的旁遮普邦,从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到东部的西孟加拉邦,一股经济特区建设热席卷印度全国,也把诸多印度底层农民的生活掀了个底朝天。   在这场狂热中,印度每一个地方都在争先恐后地建设经济特区。就连面积很小的哈里亚纳邦也是憋足了劲要建22个新经济特区。印度各地到处是大片林立的脚手架,听到的是机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印度各级政府都想借助这股风潮引来更多外资,解决更多就业,带动经济腾飞。   然而让印度政府始料未及的是,经济特区计划遭到失地农民的激烈反抗。他们拒绝出让土地,与警察屡屡发生暴力冲突。印度政府已经被迫于今年1月冻结了63个已经批准的特区计划。今年3月,西孟加拉邦南迪格拉姆地区由征地争议引发的骚乱事件发生后,该邦政府更是史无前例地做出让步行为,搁置了经济特区计划。   特区征地远低于市场价   事实上,印度发展经济特区引起抗议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印度至今沿用的还是1894年制定的征地法,这项法案允许印度政府“以公共目的”征用土地,这本来是为修建灌溉运河和公路而设计的体系。但是最近几十年来,这一法案被用于从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那里强行购买土地,并且经常是为了私人或企业的利益。   从农民方面来说,印度的土地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但一直存在很多漏洞。由于法律陈旧、登记程序复杂,因此农民常常对土地没有明确的权利,也得不到合法保障。在面临强制征地时,农民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出卖土地,其出卖价格通常会大大低于市场价格。   以印度Reliance公司在孟买附近的征地为例,该公司想要在孟买郊区的齐尔勒建立一个占地3.5万英亩的经济特区,建成一个孟买的卫星城。孟买政府负责为这个项目征用45个村庄的土地。   尽管政府已经发出了征地通知,但是当地农民并不知道他们可以得到多少征地补偿。按照当地媒体报道,Reliance公司打算以每英亩30万卢比到40万卢比的价格来征地。然而事实上市场上的土地价格在每英亩200万到400万卢比之间。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印度人看来就是经济特区审批和建设过程中可能有腐败滋生,并且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有媒体甚至认为,印度的经济特区就是官商勾结盘剥农民的“圈地运动”。   特区成偷税漏税温床   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印度的经济特区为偷税漏税提供了保护伞,根本起不到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特区”作用,也没有实现印度政府促进制造业腾飞的初衷。   据有关资料显示,入驻经济特区的企业大都是原本就在印度有投资的企业,迁入只是为了能够享受税收减免。   印度贸易部本来希望这些经济特区能在2009年吸引到135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创造8.9万个直接就业机会,但是印度财政部认为,如果正在等待审批的200个经济特区计划获得批准,那么到2009-2010年,印度政府将会损失190亿美元的税收。   由于《经济特区法》对土地使用要求过于宽松,许多地方打着建经济特区的旗号,实际上从事土地开发。   从印度目前的经济增长来看,过去3年中,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确实大大增加,但是这些投资大多数都流向了服务业。最初以发展制造业为目的而提出的经济特区计划现在变成了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兴盛,但是制造业却依然没有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失地农民难觅生计   此外,经济特区本来被人们认为应当创造更高的价值、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安置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是在实际中,经济特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按照印度政府的设想,经济特区应当成为世界级的城市,但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对那些土地被征用的人们来说,村庄变成了已经城市化了的土地上的小块贫民聚居区。以孟买为例,提出经济特区计划的Reliance公司声称,不会把原本居住在那里的农民逐出住宅,经济特区只征用农田,而原来的居民可以继续居住。但是村民们对此并不满意,他们认为他们的行动会受到限制,最终还是必须搬出特区。而且,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在失去土地后也很难维持生计。   新德里社会发展中心经济学家阿米特·巴杜里说:“比起不公正的成交价格来说,农民在与土地分离后完全丧失生计的问题更为重要。”大量的失地农民无法找到工作,从而陷入极端贫困。   据有关机构统计,1995年,马哈拉斯特拉邦有1083例破产农民自杀;2003年,该邦当年自杀的农民达到了3836人。短短8年间,该邦农民自杀人数增长了354%。这一数字在2003年之后更是急剧增长,2006年,马哈拉斯特拉邦某一地区自杀的农民数字就达到了1447人。2007年的前3个月,印度就有数百名农民自杀。   经济特区“不成气候”   再者,印度已建和在建的经济特区规模都非常小。经济学家认为,印度目前的这种经济特区模式很难使印度的制造业者获得规模效益。新德里近郊的诺伊达经济特区是印度北部最早的经济特区,占地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印度将要建成的*5经济特区也只有100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印度目前的经济特区中,有至少133个经济特区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而所有经济特区的平均占地面积也只有4.2平方公里。   摩根斯坦利公司印度分析专家齐坦·阿亚说:“大型经济特区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在今天全球化高度竞争的背景下,小型经济特区的概念已经过时了。”他认为,没有规模优势,便失去了经济特区的意义。   但是印度当前经济特区计划的制定者之一、印度贸易部长卡玛尔·纳特则表示,印度的高人口密度使印度无法仿效中国建立大型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区域。   纳特说:“在像印度这样人口稠密的国家,你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建立150平方公里大小的经济特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特区模式,而我们认为我们的经济特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就业机会的来源。”   成立土地改革委员会   在2.5万农民聚集在新德里要求土地权利后,印度政府10月29日宣布,将成立一个关于土地改革的特别委员会。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委员会将就土地政策和加快土地争议诉讼案件处理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将这些建议提交给以总理辛格为首的另一委员会。   经济发展专家认为,有力的土地改革是减少贫困、提高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a1途径,这同时也可以为目前经常因征地问题发生冲突的印度农村带来平静和公正。   经济专家还建议,可以借土地改革的机会,创造生态重建计划的群众基础,动员那些从土地改革中受益的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采取各种保护土壤和节约用水措施以及植树造林等。   分析人士曾估计,印度《经济特区法》可能要修改,例如对土地征用以及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安排都可能有新的规定。但这种修改无疑将触动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修改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免陷入没完没了的“扯皮”之中。因此,有分析认为,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会步履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