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评审里,业绩材料简直是“定海神针”——写得好,通过率直接拉满;写得普通,哪怕资历够,也可能栽跟头。​
最近特开心,身边一位老同事居然一次就过了高会评审!评委还特意夸他业绩写得“亮眼又实在”。我赶紧拉着他聊了半天,把他的业绩逻辑扒得明明白白,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说说,想备考高会的朋友,直接照着参考准没错!​
 
先说说制度建设:别只说“改了文件”,要讲“解决了啥问题”​
同事这五年没少在制度上花功夫,牵头改了公司8项核心财务制度,关键是他没只写“修订制度X项”,而是把“怎么解决实际问题”说透了。​
比如以前公司收入确认流程,又绕又容易出错,月底结账能熬到半夜。他牵头梳理了每个节点,把没必要的步骤全砍了,优化完之后,月度结账居然平均缩短了3天!会计数据不仅准了,还能更快给到老板,帮着做决策。​
你看,这才是制度建设该写的——不是罗列做了啥,而是说清“发现了什么痛点、怎么解决的、最后带来了啥改变”,这样才显得你做事有章法、有成果。​
 
再聊信息化推进:别只提“参与ERP”,要讲“你干了啥、成了啥”​
现在哪家公司不上ERP?但很多人写业绩,就一句“参与ERP上线”,评委根本看不出你到底做了啥。​
我同事不一样,他直接写“作为核心成员,全程盯主数据清理、业务流程梳理”——光说行动还不够,他还加了成果:ERP上线后,财务报表自动生成率冲到90%,数据准确性提了20%!以前各部门数据“各玩各的”,手工算报表能算到崩溃,现在这些问题全没了。​
所以说,写信息化业绩,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具体做的事说清楚,再用数据证明“你做的这些,给工作带来了多大提升”,这样才够有说服力。​
 
全面预算:别只说“编了预算”,要讲“怎么帮公司赚钱”​
很多人觉得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算个数、定个目标”,但我同事把预算做成了“赚钱工具”。​
他先搭了个“跟着战略走、贴着业务来”的预算体系,还引入了滚动预测——不是定死一年的数,而是动态调整,更灵活。更关键的是,他没待在财务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天天跑业务一线,跟销售、生产聊,最后出了10多份分析报告。​
其中一份《XX产品成本优化建议》,直接帮公司多赚了约500万!你看,预算不再是“管控花钱”,而是帮业务降本、帮公司创效,这样写业绩,评委能不认可吗?​
 
资金管理:别只说“管了钱”,要讲“省了多少钱、提了多少效”​
资金是公司的“血液”,管得好就是帮公司省钱、赚钱。我同事在这方面,真的是“省钱小能手”。​
他推了资金集中管理,建了个资金池,把各子公司的钱统筹起来用,一年下来居然省了200万财务费用!资金周转也快了,天数缩短15天,钱活起来了,公司运营也更顺。​
更厉害的是,他还牵头发了3亿公司债,利率比市场平均低50个基点——别小看这50BP,算下来又是一笔不少的省下来的利息,还帮公司优化了债务结构。​
写资金管理业绩,就该这样:用具体的钱数、天数说话,让评委一眼看到你“帮公司省了多少、赚了多少、提了多少效率”,比空说“加强资金管理”管用10倍。​
 
风险防控+成本管理:别只说“做了防控”,要讲“帮公司避了多少坑”​
财务不仅要会“创效”,还要会“守家”——也就是控风险、降成本。​
我同事专门建了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比如针对汇率波动,他提前搞了套期保值,直接帮公司规避了100万的潜在损失,相当于“帮公司少亏了100万”。​
成本方面更绝,他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全链条分析成本,最后把可控成本压了10%——别觉得10%少,公司规模大的话,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所以写这部分,要突出“你怎么帮公司避坑、怎么帮公司省钱”,这都是财务人的核心价值啊!​
 
重大投资:别只说“参与项目”,要讲“你怎么帮公司把好关”​
公司搞重大投资,比如开新厂、上新项目,财务的意见太重要了。我同事没只写“参与XX投资项目”,而是写“从前期算收益、评风险,到项目中盯资金,再到后期看效益,全程跟着”。​
比如项目前期,他把收益、风险算得明明白白,帮老板判断“这项目能不能投”;项目推进中,他盯着资金花得合理不合理;项目结束后,还复盘“到底赚没赚钱、下次怎么改进”。​
这样写,评委能看出你不仅懂财务,还能站在公司战略层面帮着做决策,这才是高会该有的水平!​
 
其实总结下来,我同事的业绩能打动评委,就一个核心:不写“流水账”,只写“有价值的事”。​
别罗列“做了A、做了B”,而是要讲“你做的A,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成果;你做的B,帮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规避了多少风险”——全程用数据说话,用结果证明,这样的业绩材料,评委能不爱吗?​
 
想备考高会的朋友,现在就可以照着这个思路,梳理自己的工作:哪些事解决了痛点?哪些事带来了收益?哪些事体现了你的专业能力?把这些捋清楚,写出来的业绩,绝对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