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基层会计眼中,高级会计师评审仿佛是遥不可及的“天花板”。他们日复一日地与凭证、报表、对账打交道,总觉得自己的工作缺乏“亮点”,与评审要求的“高级感”相去甚远。然而,去年一位从事基础核算工作的会计成功通过高会评审的案例,彻底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事实上,基层会计完全可以凭借日常核算工作中的积累实现突围,关键在于掌握从平凡工作中挖掘价值的思维与方法。​
 
跳出“执行者”陷阱:重新定义核算工作的价值​
很多基层会计在准备评审材料时,习惯于用“流水账”式的语言描述工作:“每月编制300余张会计凭证”“负责5套报表的编制与报送”“完成日常账务核对工作”。这些表述看似详尽,却陷入了“只说做了什么,不说做出了什么”的误区,无法让评审专家看到工作的价值。​
高会评审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考察岗位的高低,而是评估候选人是否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单位创造价值的能力。核算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础,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比如,凭证审核环节可以通过优化流程降低差错率,减少税务风险;报表编制工作可以通过改进方法提升效率,为管理决策争取时间;账务核对过程中能够发现隐藏的资金问题,挽回经济损失。基层会计要做的,就是跳出“单纯执行者”的定位,以“价值创造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三大挖掘技巧:让核算工作亮点纷呈​
技巧一:将流程优化转化为“效率革命”​
核算工作中存在大量重复性流程,这些流程往往是效率提升的突破口。一位负责费用报销审核的会计发现,由于报销人对政策不熟悉,报销单的差错率高达18%,不仅增加了反复沟通的成本,还存在税务风险。于是,她梳理了常见的差错类型,设计出带有自动校验功能的报销模板,在模板中嵌入公式,对发票合规性、金额匹配度等关键信息进行自动核对。实施后,报销单的差错率降至3%,每月减少因错报导致的税务沟通时间约8小时,间接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罚款风险。​
在描述这类工作成果时,要突出“问题-行动-效果”的逻辑链条。不要简单说“优化了报销流程”,而应具体表述为:“针对报销单差错率过高的问题,设计自动校验模板,将差错率从18%降至3%,年节约沟通成本约400小时,降低税务罚款风险约2万元。”​
 
技巧二:将问题解决升华为“管理举措”​
核算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是推动管理改进的契机。某会计在核对往来账款时,发现一笔5.2万元的欠款已经挂账两年,一直无人处理。她没有简单地将其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搁置,而是主动查阅合同、物流单、发票等原始资料,与对方财务部门反复沟通,最终查明是对方漏付导致的“虚挂”,成功追回了全部款项。更重要的是,她借此机会推动公司建立了《往来账月核对制度》,要求每月对账后必须附银行回单截图,从制度层面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这种从具体问题上升到管理层面的做法,最能体现高级会计师的专业素养。在描述时,要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带来的长效影响,如:“主导逾期账款专项清理工作,通过交叉核对原始凭证,追回漏付账款5.2万元;并推动建立《往来账月核对制度》,实现了往来账管理的规范化。”
技巧三:用可视化证据增强说服力​
空口无凭的描述难以让评审专家信服,而可视化的证据材料则能大大提升说服力。在准备评审材料时,基层会计可以收集以下几类证据:优化前后的报表模板对比图,清晰标注改进的关键点;领导在工作群中表扬自己的聊天记录截图(注意打码保护隐私);追回款项的银行回单、降本增效后的成本报表等关键数据截图(关键信息需打码)。这些材料能够直观地证明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
基层会计的逆袭底气:专业思维决定最终高度​
 
高会评审考察的是候选人的会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取决于岗位的高低。即便是贴发票这样看似琐碎的工作,也能体现出专业价值。比如,通过对发票进行分类整理,规范费用口径,为预算分析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这就是运用会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
 
基层会计不必因岗位的平凡而妄自菲薄,只要善于从日常核算工作中挖掘价值,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贡献,就完全有可能在高会评审中脱颖而出。记住,决定能否通过评审的,不是你做了什么岗位的工作,而是你把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创造了多少价值。​
 
对于基层会计而言,高会评审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精心准备实现的目标。掌握从核算工作中挖掘亮点的技巧,用专业的思维和扎实的证据展现自己的价值,每一位基层会计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高会评审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