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搭建:企业财务根基的“硬核实力”
企业财务能规范运作,全靠完善的制度撑着。评审时,那些能体现申报人系统思维和管理能力的制度建设成果,可是评委眼里的香饽饽。
描述这部分业绩,得包含这些要素:
具体行动:说清楚自己在制度建设里是啥角色,是“组织编制”“牵头修订”还是“主导优化”。比如“从20xx年开始,我牵头编了、改了x项财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把资金管理、成本核算、内控流程这些关键领域都覆盖到了”。
落地过程:讲讲推动制度落地的招儿,像组织培训、建监督机制啥的。可以说“我搞了X多场制度解读培训,公司各部门跟财务相关的岗位都参加了,还建了季度抽查机制,让制度执行率从X%涨到了X%以上”。
实际成效:用数据说说制度带来的好处,比如“我建了全流程的财务管控体系,这几年公司成本费用率降了X%,经济效益每年平均涨X%,给企业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资管理:给企业“输血”的核心本事
资金就是企业的命根子,在融资这事上能展现出资源整合、风险把控和谈判的本事,在高会评审里绝对能加分。
说融资业绩的时候,别含糊,得聚焦这些细节:
全流程参与度:讲明白自己在融资过程中具体干啥了,是拓渠道、设计方案、准备资料还是谈判。比如“20xx-20xx年,X次重大融资项目都是我全程主导的,从挑合作机构、设计专属融资方案,到整理近X年的财务数据、对接尽调团队,再到参加好几轮商务谈判,把融资全流程都管得明明白白”。
具体成果量化:用明确的金额和项目类型说说融资成果。比如“以X公司的名义做了动产融资X亿元,解决了生产线扩建的钱不够的问题;靠不动产融资拿了X万元,保证了新项目能顺利开工,总共给企业多弄了X亿元可用资金,还把资产负债率降了X个百分点”。
战略价值:说说融资对企业发展的帮助,比如“融资的钱及时到了,让企业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也能投入技术升级,等市场好了,公司一下子就抢占了先机,市场份额涨了X%”。
 
三、预决算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好帮手”
预决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控的核心工具,能看出申报人统筹规划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平。评审时,评委特别关注申报人在预决算工作中咋优化资源配置的。
写这部分业绩,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
流程优化:说说在预决算编制、执行、调整时的新点子。比如“我牵头把预决算管理流程改了改,各部门报预算的时间从X天缩到了X天,还引入了滚动预算机制,每季度能动态调整,让预算和业务更匹配”。
成本管控:用数据说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多少。比如“我建了个预算执行偏差预警机制(阈值设成±X%),及时发现并改了X个超支的项目,总共省了xx万元;还把预算和绩效考核挂钩,各部门的成本意识强多了,年度预算完成率涨到了X%”。
战略协同:结合企业发展目标,说说预决算对战略落地的支持。比如“围绕公司‘拓展华东市场’的战略,我精准编了区域扩张的专项预算,优先保证营销团队建设和渠道铺设的钱,帮华东区域一年卖了XX万元,比目标多完成了X%”。
 
四、常见问题解答:业绩证明管用不?
好多申报人问:“去年评审时单位开的业绩证明,今年还能用不?”
得明确的是,业绩证明管用不管用,得看当地的评审政策和业绩的时间范围:
如果申报的业绩时间范围跟去年一样,而且证明材料没过期(有些地方要求证明开出来到申报日期不超过3个月),可以问问当地评审办能不能重复用;
如果今年申报的业绩有新增内容,得补充对应的新证明材料,保证业绩描述和证明文件能对上;
建议直接联系当地财政部门或评审委员会,以官方说法为准,别因为材料的事影响了评审。
 
高级会计师评审,说白了就是“看业绩说话”。申报人写材料的时候,得记住“具体化、量化、成果化”,别写些空泛的职责,重点突出自己在关键工作中起的主导作用和实际贡献。
不管是制度建设、融资管理还是预决算优化,只有把业绩和企业价值绑在一起,用数据证明成果,才能让评委清楚看到你的专业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祝各位申报人把材料好好打磨打磨,顺利通过评审,实现职业上的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