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是什么原因让你最终离开投行,进入其他行业?下面是知乎上各位网友的精彩分享。
  【知乎网友@Joy Cai 的回答,不务正业,江湖人称蔡神棍】
  我已经离开了一年多,可以一答。
  我一本毕业时收到了几个offer,挑了面试过程最多轮的那家,挑的逻辑很简单,既那家肯花这么多精力和金钱招人,应该是最赚钱的行业。
  后来HR说,筛选后的有效简历有三万多份,最后挑了19个人,除了我还有一个清华金融系的本科,剩下的都是海外名校master海龟。这个概率也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小概率事件了,运气真TMD好。
  很多人说的辛苦我倒不觉得,因为别行也有别行的辛苦。难道熬夜干活就一定毕在体制内给领导赔笑脸辛苦?毕竟你账面工资是人家十倍(虽然人家黑灰色收入也可能是你的十倍)。
  28岁时,我据说成了某大行史上最年轻的大陆籍VP(升职祝贺信是老板群发的,有一堆人跑来跟你八卦)。而那一年,我接手的盘子的revenue翻了6倍,我觉得其中一半是运气,一半是能力。部门的RA跟我说,XX总当年VP的时候还比你大,你一定要争取当最年轻的MD。
  是的,在同事们眼里,老板赏识我(其实只是因为我业绩好),客户喜欢我,我的职业前途一片光明。
  然后,在所有人的错愕和难以置信中,我交了辞职信。
  为什么?
  因为,我的性情不适合。这个行业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其位,谋其职。该宰客时宰,该炒人时炒。手起刀落时,静默无声。
  客人的报表好看,investment grade,明明不需要钱,老板也让你三天两头劝人家发发债啊,收收购啊,反正就是不能放这块好肉在那里晾着。投行要的是单子,要的是业务,因为奖金是一年一年发的,当下的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短视,想着捞几票升职涨工资兼吹水谈资,很少有从客人的长远利益考虑。
  曾经有实习生问我,职业道路这么成功(在她眼里算成功)有什么秘诀?我说,*9,永远先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从客户的利益中出发;第二,晚上11点前睡。
  我做不来用短视的宰客方式去提高业绩的事,在我辞职前的盘子我还自己可以说了算,再往上走,就多少得做违背性情的事,所以决定离开。
  对了,辞职这件事,除了至亲和好友,剩下的人基本上都认为我脑子有问题,包括我家附近马路上卖早餐的大妈。
  【知乎网友@PhilippeS 的回答】
  预感这种题不论怎么答都是会被骂。。。外人拿自己听说的投行起薪,脑补个多少多少奖金,多少多少年薪涨幅什么的,还居然有人敢说钱少/辛苦。。。
  除去被动被炒的情况,一般大家离开bulge brackets IBD都是觉得对比回报付出得太多了,很多人觉得“正途”是跳去PE,辛苦可能减少的有限不过毕竟未来回报的饼也画得大了,很多人尤其是花街的喜欢去读个MBA换换脑子再想以后职业规划,也有很多人觉得生活应该比加班更精彩,或者干脆burnt out了转去做一些正常作息的工作。
  我自己觉得BB IBD感觉就跟又一次大学,you pay your due, you earn your keep, build yourself up a bit, then move on。IBD有多苦没干过的人很难体会,在欧洲的好处就是市场规范,学真东西,比起国内极少的办公室政治,同事关系大多比较团结友爱,即使身边有VIP没人点破也是没有一点不公平待遇,也许也是我比较幸运一路team都很好吧。坏处就是欧洲是个更健康的社会,没有那么一切向钱看,收入论英雄,更容易被行外的人同情带不理解投行没有生活的人生坚持个什么劲儿。
  IBD工作时间长出差多地球人都知道,其实对我来讲最受不了的不是强度而是不确定性,头一两年基本没法commit任何超出本周末的邀约,随时说活来了就得干,说飞哪就得飞哪,被迫和友人改期转手戏票之类的事不要太多。另一点我慢慢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永远在execute,级别大一级压死人,客户压死人,很少能自己动脑子对做的事情有点input,工作满意度跟熟练度反比。加上每年发完奖金都会走一批来一批,MD以下的所有人都是如此inter-changeable,没有什么离开谁不转。最后往比自己高2-3年的小头目那一看,自己想过他们的生活么,既然结论是否且奖金也越来越不给力了,我就知道该给猎头打电话了。
  我离开的时候我的analyst class已经走了一半多了,有去KKR, BX这种换个理由不回家的,有跳去其他银行同一个组换个地方不回家的,有法国小哥不喜欢石油这种污染环境的行当跑回巴黎主权基金投新能源的,有回老家某中亚国家财政部的,有不怕冷去莫斯科挣卢布的,有战斗种族的妹子转到GS同行业再战的,有波兰妹子干脆辞职去玩票学甜点顺便准备婚礼的,有德国小哥回国去做纹身和科特饰品创业的,欧洲这种多元社会大家各有各的活法,每次有人辞职leaving drink一帮人都喝了赌誓妈的下一个就是老子/姐辞职。看看每年一茬茬campus event排大队来尴尬聊天的fresh meat,你就知道这真是围城。
  【知乎网友@不言调 的回答,行行出状元】
  国内没资格叫“投资银行”,只能叫“券商”,贱名好养活。但是既然身在“投资银行部”,不说自己是干“投行”的,怎能唬得住家里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学校里一干不明真相的纯情学生。
  谈谈见闻。
  首先声明,本人没有离开这个行业,但是见惯了分分合合。
  还要声明:即便是在同一时间甚至同一家公司,大家摸到的大象长得也都不一样。不同公司、不同团队都会让一个人讲出不一样的投行:我就听到过不同前辈讲过的完全不同的职业经历。
  下面说说有哪些人离开了这个行业:
  1、钱挣够了,年龄也不小了,离开这个行业,找个地方颐养天年。这些都是“别人家”干投行的。
  2、对钱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有尽头的是你愿意付出的努力和你认为合理的回报的对比。当你45岁,体力精力不在,没有得到进入公司管理层可以坐着压榨年轻劳动力的机会,金钱的边际报酬和边际吸引力也都在下降。一部分人选择了退休。他们在刚入行的人看来是衣锦还乡,光荣退伍,但是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3、有些人找到了貌似更好的路。拟上市公司董秘,PE。干这行的人见惯了一夜暴富,看到的都是成功企业,对“代数级”财富增长失去了耐心和兴趣。于是他们纷纷转行,去实现曾经帮别人实现过的暴富梦。结果怎样呢?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呢?
  4、对于寒门壮年子弟来讲,这一行出差时间长,风险报酬比不断升高,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而工作性质更加会计师化、民工化。监管部门希望获得*5的权力,同时承担最小的责任。于是券商只能去背这个黑锅。(前一段时间有传言证券法修订计划讨论取消保荐制。我表示严重“呵呵”。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将责任圈定到人的好制度,试问几乎是最被边缘化的部级机构,是罚几个保代容易,还是处罚一家证券公司容易。)保代嘴里、心里的监管部门,哪个不是充满了血泪。而面对企业,所谓的尽职调查不如说叫尽力调查,有些问题很容易被企业瞒掉,有些因为利益裹挟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如之奈何呢。这是保代的局面。
  对于非保代来说,年轻人刚进来,人人欲得而小弟之,边工作、边照顾家、边准备考试,考过了低三下四地找机会签项目注册,签了项目你就上了贼船,整个项目就指着你一个干活,身边的小弟是不是得力就要看运气了,而且他们也不是傻子(傻子不得力,得力很难太傻)。把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盼望项目上市成功。能分到怎样的企业,企业能不能持续盈利,这都不是一个准保能决定的事情。在准保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能分到项目就不错了。如果你的项目被毙掉了,再找一个项目让你签又谈何容易。
  于是保代降到白菜价,准保降到不敢问价。
  很多人或者功亏一篑,或者半途而废,甚至希望都没看到一点就骂着娘离开了。一部分人的悲剧实属命运,另一部分逃兵到了新的行业注定也会厌倦、胆怯、离开。这个世界没有给庸人的捷径,只会慨叹命运的不仁慈。
  这些都是负能量,这么多困难你有无数个理由退出。但是我想说,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财务自由,还有什么可以不辛苦、不担责任的工作呢,求推荐,QQ号私信留给你。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不然的话,干哪行都得有个兴趣和耐心。
  5、最后补充一个我见过的最离奇的离开这行的原因,在到企业尽调过程中,成功晋升老板女婿。我想这是做投行的*6境界。(为了增强画面感,我再补充一句:晋升为老板女婿之后,立即辞职,开着壕车陪千金嗨皮去了;项目也不做了,老板放弃上市;于是我们就呵呵呵呵了)大家共勉。
  【知乎网友@黄瓜 的回答,媳妇曾经是BANKER】
  我没有在投行做过。我媳妇有,她在美国某大投行干了六年,最后辞职。
  根据她的说法,大概原因有二:
  *9,良心上实在过不去,这里有二点比较不厚道的。
  1,投行的服务在overcharge, 投行的存在存在价值没错儿,但是banker的高收入是靠着行业垄断来的2,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靠着倒卖信息吃饭的行业,invest bank的服务越来越不被社会需要。但是banker们并不拥抱这样的变革和趋势,反倒编出各种借口来尽力反对这样的趋势,自我感觉越发良好,利用特权来阻挠这样的趋势,使得真正再做革新的年轻人做事难。
  第二,觉得学到的技能很少。
  靠着高门槛进入之后,没有真正的在练习技能,倒是变得更加"business aggressive"-----
  今天又谈起来这问题,我就把她的话引一下:
  "那些去投行上班的人,大多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经济充裕,他们如果不去take the risk(创业),指望那些家庭条件不好连经济安全感都没有的孩子去冒么?投行实质上是做什么,拿着一大笔钱放高利贷啊!然后你作为一个职员,你没有再创造,而只是在分羹这些easy money而已。这些家庭好又有能力的年轻人,我觉得innovation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他们的责任,只有他们闯了,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有好日子过,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变革。如果这些人,手里握着资源,都去了大企业和银行做安稳职员,那这个社会就没救了。"----
  我们现在窝在纽约四十平的地方做设计,时间够了就做点艺术。她说觉得充实和幸福多了。
  【知乎网友@魂斗罗罗罗的回答:投行这条路还长,慢慢看风景想过要离开 还没有实施】
  在券商行业干了六年 感觉投行的*5特点就是不稳定2009年前后 创业板开板以来的热潮 确实让投行基层一些员工也分到了汤 然后随着股市的低迷 这个行业也就是寒冬 监管层在呼吁转型 公司领导们都一直在喊转型 但是怎么转 干什么 大家都很迷茫 在中国这个金融环境里面 转型谈何容易 你只能干允许你干的 到处都是违规的可能那个时候一个保代一年的基本工资在140万左右 加上签字费奖金补贴等几百万的比比皆是 自然也是金领行业 但是这几年过去 IPO项目全部被卡死 通过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 保代基本废了光是要干活的人 招几个熟手远远比保代好用 而且成本还低投行的人员说自己是民工也并不太夸张
  天天应对监管部门各种繁杂甚至前后矛盾的材料要求 天天计算材料的有效时间哪几页签字公告什么时候出 这些其实都不是投行该干的活儿 投行人员在现有环境下其实不过是熟练度更高的CPA或者律师经常干着干着就到很晚 有几次出来 还没吃饭 旁边工地的工人坐在马路边吃饭 那时候都觉得心酸干活了项目能出来还好 但是从来也没有一马平川 经常监管规定的修改 监管部门的临时通知就能让你人仰马翻投行的工资在外人看来还可以 问题是性价比太低 最后除了工作没生活 你没时间和朋友聚餐打球游山玩水 你只有项目 也许日后回想 你那几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和电脑为伴 在寂静的办公室回响自己敲键盘的声音所以最后大家都会离开 在挥洒了汗水辛勤和无数的精力后。
  【知乎网友@王博,金融暖男,轻度文艺症患者,花样作死病毒…】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经历,简单说一下。
  朋友是个master海归,家是东部沿海某省省会城市的。毕业后,选择来某券商投行部上海办事处。
  他们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项目忙的时候,就不分昼夜,有时候一连出差一两周;没项目的时候就是待在家里。
  他们出差就是干活,各种做材料的基础工作;连客户都知道他们是干活的,不会把他们当作客人对待。
  待遇不高,由于项目少,奖金也不多。而且出差的话,酒店和机票都需要自己先垫钱,有时候出差多,一个月垫一两万也是常事。差旅补助也极低。
  说一下他们的办公条件,20多个人挤在二百平的空间里。有时候人员齐整的时候,办公桌都不够用。
  这一两年,办事处的boss对本职工作好像心不在焉(据说他自己在外面有项目),所以一年多都没有做过项目,这也就导致他这一年1/2多的时间都待在家里,多数时间都去图书馆上自习。人都长毛了。
  女朋友在家乡,他自己在上海。但是以目前的收入,在上海买房又很困难。
  他跟我讲,他们boss是拉项目的,他们则是一帮承做的工人。他们永远处于行业食物链的最低端。按照这种模式干下去,他看不到前途。
  他早就想离开投行了,只是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