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来说,企业有关的重要利益相关方里面,投资者、客户(消费者)、与政府对企业ESG表现越来越关注。
1、投资者(资本市场)的关注
在“体面投资”与”责任投资“的趋势下,以及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倡议下(UN PRI),投资机构与股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给那些在ESG方面表现更好的企业。
而对于投资机构,如何用火眼金星辨别被投资方ESG绩效真假就成了关键。对于偏好ESG的普通投资者,他们可以通过公信力较高的ESG评级报告来选择上市股市的股票。而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评价被投资方的ESG已成为当下的讨论议题,这包括透明度与评价方式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证券与基金市场现在也出现了众多的ESG或CSR指数基金,但由于对ESG的认识还不足,这些指数基金存在重大差异。例如国内某CSR基金的重仓股贵州茅台,在MSCI的ESG评级却很低。
资本市场对ESG的关注还体现在交易所对上市公司ESG披露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在港交所与美国上市的企业。当然,上海与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在逐步加强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小米IPO之前,就被NGO指出其ESG披露问题方面的违规问题,差点影响了小米的IPO进程。农夫山泉在2021年的ESG报告里,也存在明显对中国劳动法理解错误的地方。这样反映了当下许多公司对ESG以及相关披露的知识储备还不足。
对于to C的企业,一方面消费者本身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20世纪末,在媒体与NGO的关注下,消费者对众多时尚品牌在供应链的劳工权益问题出现了担忧,于是耐克、李维斯、沃尔玛等等公司纷纷开展了供应商社会责任合规审核;在媒体爆出富士康血汗工厂问题时,倔强的乔布斯也不得不在NGO的强势攻势下妥协,从2007年开始启动供应商社会责任的工作。
另一方面,随着年轻消费者对环保意识提升与可持续生活态度,产品的环保属性本身可以作为市场营销的卖点。英国的玛莎百货在2009年就曾经宣称3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消息使得玛莎百货在当年活动了很高的营收,虽然玛莎碳中和目标在当时被专业人士质疑技术上的可行性,事实上玛莎百货也遇到了实践的挑战,但这并不影响其大卖。
你如果最近去逛优衣库、Zara这些服装连锁店,你可以留意下他们的某些服装吊牌上标注了再生纤维的使用比例。而前几年对海洋塑料垃圾的关注,众多品牌包括像阿迪达斯、GUCCI、沃尔沃等等公司都推出了利用收集的海洋垃圾制作的产品,一时间,海洋垃圾成了抢手货。
对于to B的企业,企业的ESG驱动力主要来自客户的要求,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汽车行业。例如像大众、宝马、沃尔沃这些车企对供应链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例如麦格纳、德尔福、奥特立夫等也不得不跟进其相关要求。甚至,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已经成为获得业务的必要条件,例如苹果、特斯拉、华为、宜家这些企业,在与供应商正式合作之前都必须通过社会责任的专业审核,而且,这些公司还会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评审。
政府是法规与政策的制定者,因此政府的关注也对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近几年中国政府非常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背后的行动措施,也影响一些重点行业与企业,例如钢铁、化工、能源等行业。随着碳交易市场与CCER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于普通企业,政府在清洁生产、能耗强度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实际上,中国政府制定的十四五、十五五碳达峰措施中,降低碳排放强度体现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还是个人,都是碳减排的参与者。
而对于海外投资与海外市场的企业,当地在ESG领域的法规要求也是企业必须关注的,尤其是一些在理念与实践上与中国存在明显差异的地方,近几年苹果供应商在越南就面临了许多来自工会的挑战。玻璃大王福耀的美国工厂,也在工会、员工健康与安全方面临挑战,奥巴马夫妇投资历时4年完成的纪录片电影《美国工厂》,就是通过对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的跟踪记录拍摄的,影片深刻体现了中美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议题。
海外投资在符合当地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劳工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也非常重要。政府法规可能对在当地进行销售的产品也存在与产品规格质量之外的特别要求,而这其中大部分与ESG有关,例如欧美法规禁止产品中使用来自冲突地区的矿产、欧洲的REACH、RoHS等指令。近几年,走向海外的新能源公司如晶科、远景等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