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节会计电算化简介
一、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起步)
特点:从手工记账解脱出来,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不能实现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无法实现电算化的会计信息与其他系统的有效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造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1889年底和1990年7月先后颁布《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和《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补充规定》
二、与企业其他业务相结合的推广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特点:企业开始将单项会计核算业务与电算化融合、扩展为全面电算化,将企业内的信息“孤岛”与企业连接。
1.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
2.所有相关原始数据只要输一次就能做到分次或多次利用。
3.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
4.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
三、适应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发展要求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阶段
特点:建立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人献计献策准则体系引入了会计专业判断的要求。同时适度审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等新的计量基础,对金融工具、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会计业务做出了系统的规范。
企业纷纷建立了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借助会计准则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贯通融合,企业具务了进一步优化重组其管理流程的能力,此时的会计电算化仍处在初中级阶段。
四、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
特点:1.单纯信赖会计控制已难以相应对企业面对的对外的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控制发展,相应地,传统的会计软件已不能完全满足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需要,逐步向与流程理相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方向发展。
2.财政部先后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3.2008年6月,财务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4.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应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应用,这种语言能从根本上实现数据的集成与*5化利用。
5.2006年财政部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成立了XBRL组织,2008年11月12日,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这是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组阶段和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