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采用的是“按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年度汇算清缴填报申报表时,需要对所有的税会差异进行逐一调整。那么,在季度预缴纳税申报时,有税会差异需要调整吗?
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
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中的税会有哪些差异?政策依据分别是什么?
1.房地产开发等特定业务
从事房地产开发等特定业务的纳税人,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预售收入,会计核算未确认收入的,但按照税收规定应确认收入而产生的差异。
企业应按照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预计毛利额,扣除实际缴纳且在会计核算中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土地增值税等税金及附加后的金额,填报在预缴申报表的主表的第4行“特定业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栏次中。
政策依据: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9条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不征税收入
企业取得的收入中,如果符合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条件,确认为不征税收入时,会计核算已经计入当期“利润总额”的,需要在预缴时将本年累计金额进行纳税调减。该项调减金额填报在预缴申报表的主表的第5行“不征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
政策依据: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
3.政府性基金,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以上就是关于【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中的税会有哪些差异?政策依据分别是什么?】的相关讲解了,目前协会方面也是公布了2022年的税务师考试报名公告,欢迎大家前往高顿税务师频道来了解相关的资讯哦!在这里各位同学还可以学习更多精品课程,练习更多免费题目,享受更多教学服务。如果你在报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的话,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向我们的老师进行提问。

【特别说明】

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文中所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官网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