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重要性的确定
(一)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
1.含义:
(1)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2)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应当考虑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确定时间:
计划审计工作——总体审计策略——审计方向
3.确定过程:
审计重要性确定过程
(1)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经常根据事务所惯例和自身经验予以考虑,但不考虑与具体项目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2)具体方法: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3)基准的确定方法:
考虑因素[多选题/简答题必考点]
a
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b
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c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d
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e
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考虑因素
(a)是否为上市公司或公众利益实体;
(b)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
(c)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是否有大额对外融资;
(d)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等。
与基准的联系
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
(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1.含义:
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发生错报时,即使错报金额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如果能够合理预期该错报可能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应确定该认定的重要性水平。
2.确定方法:
考虑因素
举例
a
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等
b
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
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等
c
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
新收购的业务等
3.实际操作:
(1)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应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相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也需要相应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含义:
(1)财务报表层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2)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3)还指为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
2.确定方法:
(1)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2)考虑因素:
a
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b
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c
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3)实际操作:财务报表层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
3.运用
(1)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需要对哪些类型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通常选取金额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
(2)但是不代表注册会计师可以对所有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a)汇总
单个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汇总起来可能金额重大,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汇总后的潜在错报风险
b)低估
对于存在低估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仅仅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C)舞弊
对于识别出存在舞弊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四)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1.含义:
如果注册会计师将低于某一金额的错报界定为明显微小的错报,意味着这些错报无论从规模、性质或其发生的环境,无论单独或者汇总起来,都是明显微不足道的。
2.作用: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设定的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低于该金额的错报可以不累积。
3.确定方法:
(1)经验百分比: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3%至5%,通常不超过10%。
(2)考虑因素:
a
以前年度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包括已更正和未更正错报)的数量和金额
b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c
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会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
d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