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注册会计师所考科目多,需要的时间周期长,注会总共专业阶段有六门,需要在五年内考完,时间周期长时注会难考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接下开就跟随小编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注册会计师难考?

  一、就考试本身而言难在哪?

  1、科目多,书厚

  考试分专业阶段六门考试,综合阶段一门考试。一共七门。如果你只看课本,是不用想过的。至少需要搭配一本辅导书。2015年的会计课本595页,税法552页。两科合计2200页。专业阶段六门的话,6600页。实测会计+税法,书+辅导书厚度为8.5cm。六本书+六本辅导书厚度应该是25cm左右。

  2.书本难啃,试卷就是为难你的

  书本的难啃程度属于偏难的。虽然都是些会计大牛编的书,大牛来编书,是因为大牛搞学手术搞的好,并不代表编书编的好,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至于考试的试卷呢,就更奇葩了。举个例子,2009年的会计关于每股收益的章节,一共10页。学习的时候,面授的老师说:这个大家自己看看就行了,最多也就是考个单选题。结果考了一个9分的计算题。纵观全书,难点章节是重点章节,不难的章节也是重点章节,厚的是重点章节,薄的也仍然是重点章节。总结一下就是:全书都是重点。我个人认为出题人的宗旨就是:怎么难 怎么考!!

  二、其他辅助因素

  1、工作强度大,性价比不高

  刚才算过了,连续六个月每天大约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你熬过了三年,拿到了这 个证。有几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讲,工作强度大,小所待遇低。大所工作强度更大。很多人去事务所,也是为了以后转职到企业 去的。二是企业的会计。我入职一年了,觉得知识是很有用的。但知识不是全能的。企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知识+工作协调能力。如果说哪方面更重要,其实工作协调能力更加重要。你花三年的精力去考到了这个证,只是代表着你的知识过关了,并不代表你就能胜任财务主任或者什么样的岗位。听研究生的舍友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霸同学,本科期间考出了专业阶段注会6门,然后毕业考去了银行,考完专业阶段了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干会计了。

  3、意识上的“难”

  有一位知友的公式“考试难度=知道这门考试的人数/通过这门考试的人数” 。我觉得解释的很棒。

  论考试难度,精算师比CPA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去考这个东西呢。人群基数肯定特别少。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呢?多如牛毛。CPA作为会计行业的顶级证书,只要是学会计的,或者做会计的,就知道这个证的存在,所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数人群知道它很难。我自己就是屡次报名,很少参加考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