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应付注会的众多方法,仅仅全盘接受肯定或者否定是不行的,任何方法,只有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就是有用的,就有其可利用性,别人可以不认同,但无法否定。高顿网校的小编觉得:首先要明确的是之所以称之以“别人的方法”,是因为施法者应用了适合于自己的理念与信心外加一些必要的努力,但却并非适合于任何人。对于一个功利性质的东西来说,不要去寻求他对或错、有没有用,而是通过寻求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方法并且也成功了来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在注会过程中,无论你水平如何,既然参加的是资格考试,就先树立一种绝对端正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作风,哪怕你所谓的学术真的很厉害,所有的一切方法都是要建立在努力这两个最平凡的字眼上的。
学习最、最、最重要的是你把多少知识变成了自己的,而其他的都是所谓的“方法”,你觉得某个“方法”可以让你更好的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用这样的“方法”,要去看别人的方法,但一定要自己思考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并理性的知道这样做是合理的,要坚信自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后会取得成功。
无论你现在记住了些什么都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到考场上你能否记得呢。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很要命的,即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表,然后按照计划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知看了多少遍,等他看完最后一遍才发现自己怎么好像才看了一遍似的,然后又看了一遍,小编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你,再看几遍也跟看一遍似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东西根本考试就不考的,而那些考的东西你看来看去还是这样,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消化,注会内容很多的,每本书500页左右,你可以测一下自己看书的速度然后计算下看一遍的时间,有很多人看一遍书是需要几天的,而且这还是认真学习的人,但很负责任的说这样无法通过注会(除了经济法这一科),小编曾见证了一个一次过五门的人的学习方法,没听过课件,书大概看了看,他的方法总结为两个字就是“做题”为什么他能过,必然有其原因,这是一个考试,对于聪明的中国人来说考试就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一本书可考的知识点就那些东西,你把考这些知识点的题都会做了,考试不就是考题么,所以光做题达到一定量之后就可以过,但是光看书肯定过不了。
提这一点就是要强调,一定一定不要懒,会做题库才是王道。这一点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讲,听课件都懂了,那么书上表面上的知识你就是明白了,那么就要按时做题来巩固,不要把书学了一遍后回过头来做第二章(因为一般*9章都是总论,没实质内容的题)的题发现,好像什么都忘了似地,声明一点,即使你刚听完课马上做题,你也很可能不会做的,注会就这样的考试,可能是考的角度变化了,可能是书本之外的知识,可能会有其他很多理由,那怎么办,看着答案弄明白它就好了,下次遇到这样类型的题保证会就可以,这个时候千万千万不要再认为自己对书本还没学好,再学一遍…看到这种人小编都着急,再学一遍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每天无意义的努力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