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样本规模
  注册会计师在细节测试中确定的样本规模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2.选取样本的方法(教材P70-71)
  (1)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
  (2)系统选样;
  (3)随意选样(略,没有遵循随机原则,不用于统计抽样)。
  (1)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教材P105.5.5)选样。根据教材P70表4-2:
  ①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
  比如由40页、每页50行组成的应收账款明细表,可采用4位数字编号,前两位由01-40的整数组成,表示该记录在明细表中的页数,后两位数字由01-50的整数组成,表示该记录的行次。这样,编号0534表示第5页第34行的记录。
  ②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的方法
  即从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随机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随机起点和选号路线可以任意选择,但一经选定就不得改变。
  从随机数表中任选一行或任何一栏开始,按照一定的方向(上下左右均可)依次查找,符合总体项目编号要求的数字,即为选中的号码,与此号码相对应的总体项目即为选取的样本项目,一直到选足所需的样本量为止。
  例如,从前述应收账款明细表的2000个记录中选择10个样本,总体编号规则如前所述,即前两位数字不能超过40,后两位数字不能超过50。
  从表4-2*9行*9列(一个随机起点)开始,使用前4位随机数,逐行向右查找(一个选号路线),则选中的样本为编号3204,0741,0903,0941,3815,2216,0141,3723,0550,3748的10个记录。
  (2)系统选样
  教材P71举例:
  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
  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a),确定选样起点(b),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选样间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例如:
  如果销售发票的总体范围是652-3151,设定的样本量是125,那么选样间距(a)为20[(3152-652)÷125]。
  注册会计师必须从0-19中选取一个随机数作为抽样起点。如果随机选择的数码是9(b),那么*9个样本项目是发票号码为661(652+9)的那一张,其余的124个项目是681(661+20),701(681+20)
  ……依此类推,第125个样本号码是:
  (652+9)+(125-1)×20=3141。
  【链接】教材P87-88,在非统计抽样方法中,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也可以使用随意选样。
  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教材P71)
  (1)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选取的每个样本项目实施适合具体目的的(比如细节测试目标)的审计程序。
  (2)有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对选取的抽样单元实施计划的审计程序(如由于原始单据丢失等原因)。注册会计师对未检查项目的处理取决于未检查项目对评价样本结果的影响。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样本结果的评价不会因为未检査项目可能存在错报而改变,就不需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
  (3)对应收账款的积极式函证没有收到回函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审查期后收款的情况,以证实应收账款的余额。注册会计师也要考虑无法对这些项目实施检查的原因是否会影响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或对舞弊风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