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矛盾与均衡
  (二)企业员工与企业(股东或经理)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均衡
  (三)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与均衡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第四章战略实施第四节战略管理中的权力与利益相关者的内容。
  【知识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与均衡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矛盾与均衡
  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5化,这对19世纪资本主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制度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伴随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企业制度经历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企业主企业”到两权分离的“经理控制型”企业的演化。
  鲍莫尔提出了“销售*5化”假说,马里斯提出了“增长*5化”假说,威廉森提出了“经理效用”模型,都对传统的利润*5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假说和模型被称之为“经理型厂商理论”,其共同点是强调经理为了追求个人效用*5化目标,而有可能背离*5利润原则。经理型厂商理论将经理效用函数纳入企业的目标函数中,用多目标取代利润*5化这单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矛盾,可以解释用简单的利润*5化假说解释不了的企业行为。
  这三个模型的共同点是以经理(管理者)主导企业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各自的主要特征在于有关经理行为目标及股东约束条件的不同假设。
  1.鲍莫尔的销售*5化模型
  鲍莫尔把在某种利润约束条件下追求销售总收益*5化看作是企业的典型目标。这里的利润约束是指企业股东认可的最低利润水平。鲍莫尔认为,企业之所以追求利润约束下的销售*5化,主要是因为销售量与经理人员的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是因为销售量下降会使得企业丧失一部分客户和分销商,降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销售*5化假说,即如经理人认为自己的报酬和职业威望更多的取决于销售额而不是利润时,他会放弃企业利润*5化目标而追求销售*5化目标,当然这种追求要受到股东要求投资有一个最低收益率的约束。如果利润低于股东所能接受的水平,经理就有被辞退的可能。
  2.马里斯的增长*5化模型(“平衡状态”模型)
  马里斯提出“增长*5化假说”,认为如果经理人认为企业的增长和自己的利益有关,就会将企业规模的追求作为其个人利益*5化的目标。其要点有:持续的增长率是经理和股东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公司的成长既包括公司规模的增长,也包括公司业务的增长;增长率指标也是与股东的目标相容的,因此把公司增长率指标*5化作为企业目标也是可行的。
  3.威廉森的经理效用*5化模型(管理权限理论)
  威廉森提出经理效用模型。他假定经理不寻求使得股东效用*5化的*5利润政策,而是执行使他自己的效用*5化的政策。在执行政策时,经理有自行决断的权力。
  所谓经理效用,是指经理从某种方式的支出中得到的满足。在威廉森的模型中,经理的效用函数包括薪金、津贴、自行支配的投资基金、安全、权力、地位、威望和职业的优越条件等变量在内。
  彭罗斯从动态角度强调经理的a1投资战略在决定企业的总体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彭罗斯是企业内生成长的先驱,他提出企业成长的资源决定论,主张从企业内部来寻找推动或限制企业成长的因素,探究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彭罗斯认为企业的现有资源是企业扩张的基础和诱因,企业成长的诱因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原因在于企业存在剩余生产性服务、资源和特别的知识。企业要想更完全、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就要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两者都将导致企业成长。
  (二)企业员工与企业(股东或经理)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均衡
  员工追求工资收入*5化与工作稳定,企业追求利润*5化,二者的矛盾与均衡可以通过列昂惕夫模型进行描述。
  (三)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与均衡
  “社会效益”代表所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企业外部利益者对企业的共同期望是企业应承担一系列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包括三个方面:
  (1)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要求;
  (2)保护自然环境;
  (3)赞助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的社会效益与企业利润*5化原则往往是不一致的。企业如何对待社会效益,被称为“商业伦理”问题。商业伦理的实质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社会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和负什么责任的问题。这不仅涉及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期望能否得到满足,而且也涉及企业的长远目标能否实现以及一个社会的均衡发展问题。强调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绝不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5化时,可以不负相应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