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进入2015年注会基础备考期,是全面梳理考点的宝贵时期,我们一起来学习2015《财务成本管理》基础考点:管理用财务报表。
  
  【内容导航】:
  
  (一)应注意的问题
  
  (二)基本框架
  
  (三)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四)管理用利润表
  
  (五)管理用现金流量表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第三节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知识点】:管理用财务报表
  
  (一)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二)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
  (三)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基本等式: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1.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
  
  【提示】容易混淆的项目
  
  (1)货币资金。
  
  有三种做法:①将全部“货币资金”列为经营性资产;②根据行业或公司历史平均的货币资金/销售收入百分比以及本期销售额推算经营活动需要的货币资金额;③将其全部列为金融资产。
  
  【提示】在编制管理用资产负债表时,考试会明确说出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
  
  (2)短期权益性投资属于金融资产;长期权益性投资属于经营性资产。
  
  (3)应收股利:长期权益投资的应收股利属于经营资产;短期权益投资(已经划分为金融项目)形成的应收股利,属于金融资产。
  
  (4)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金融资产。
  
  (5)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经营性资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列为经营资产,金融资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列为金融资产。
  
  2.区分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
  
  【提示】不容易识别的项目:
  
  (1)短期应付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融资活动形成的,属于金融负债;如果是无息应付票据,应归入经营负债。
  
  (2)优先股。从普通股股东角度看,优先股应属于金融负债。
  
  (3)“应付利息”是筹资活动形成的,应属于金融负债。应付股利中属于优先股的属于金融负债,属于普通股的属于经营负债。
  
  (4)长期应付款。融资租赁引起的长期应付款属于金融负债,经营活动引起的长期应付款应属于经营负债。
  
  (5)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属于金融负债。
  
  (6)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经营性资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列为经营负债,金融资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列为金融负债。
  
  (四)管理用利润表
  
  1.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金融损益是指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差额,经营损益是指除金融损益以外的当期损益。
  
  2.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利润
  
  3.税后经营净利润确定的两种方法
  税后经营净利润确定的两种方法
  (五)管理用现金流量表
  
  1.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
  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
  2.现金流量的确定
  
  (1)剩余流量法(从实体现金流量的来源分析)
  剩余流量法
  其中:
  
  资本支出=净经营长期资产增加+折旧与摊销
  
  (2)融资现金流量法(从实体现金流量的去向分析)
  
  实体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债务现金流量
  
  其中:
  
  ①股权现金流量
  
  =股利-股权资本净增加
  
  =股利-股票发行(或+股票回购)
  
  ②债务现金流量
  
  =税后利息费用-新借债务本金(或+偿还债务本金)
  
  =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