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零基础课程免费体验
  *9章 导论
  法律渊源
  1.宪法(具有*6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法律(仅次于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法规
  (1)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
  (2)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4.规章
  (1)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
  (2)地方政府规章:省级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5.司法解释:*6人民法院、*6人民检察院
  6.国际条约和协定
  【解释】考生应清楚不同的法律形式的制定机关及其效力等级。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相关链接1】股东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相关链接2】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如合同关系、夫妻关系)。法律关系包括三个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
  1.法律关系的主体
  (1)公民(自然人)
  (2)法人和其他组织(如分公司)
  (3)国家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3.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如森林、机器设备)
  (2)行为(如旅客运输合同的客体是运送旅客的行为)
  (3)人格利益(如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
  (4)智力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科学著作、科学发明)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法人
  (1)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法人成立时同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同时消灭。
  【解释】(1)公司的成立日期为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2)公司解散事由发生后,公司并未终止,仍然具有法人资格,可以自己的名义开展与清算有关的活动,直到清算完毕并注销后才消灭其主体资格。
  (2)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一般通过自身实现,而法人的行为能力则通过其法定代表人实现。
  2.自然人(2009年单选题、2013年单选题)
  (1)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至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民事行为能力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小于10周岁)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③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18周岁)的成年人
  【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律事实
  1.事件(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
  (1)人的出生与死亡
  (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
  (3)时间的经过
  2.人的行为
  (1)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如订立合同)
  (2)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的行为,如创作行为、侵权行为)
  【解释】(1)甲公司和乙公司因订立有效合同(法律行为)而发生合同关系(法律关系);(2)因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侵权行为(事实行为),甲公司应当对乙公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3)因甲死亡(事件),其继承人乙继承了房屋的所有权;(4)诉讼时效(时间的经过)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